话说,作为一个咨询师妈妈,其实有时候我也挺分裂的。一方面,我会去理解孩子的所言所行背后的需要,关注他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另一方面,又在被现实因素所裹挟,时不时的也小焦虑一下。
曾经,有朋友问我:你们咨询师也会生气吗?
我回复:当然。我们咨询师更容易生气,也更容易高兴。确切地说,我们需要对于情绪和行为的变化更为敏感,因为我们不仅要察觉自己的,也要察觉求助者的变化。敏感,是职业的需要。只是,我们不会被表象所迷惑,我们需要做的是透过这些变化去察觉自己和对方的真正需要,才能帮助求助者去解决问题。
也有朋友开玩笑:哎呦,不敢和你多说话了,什么都被你看透了。
额,朋友,你真的想多了。咨询师在生活状态和别人真没啥不一样的,也会撒娇,也会任性,也会蛮不讲理,生活得一样烟火气甚至更加傻乎乎。
我们才不会去分析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就像,你的医生朋友,也不会动不动就给你把个脉看个舌苔听个呼吸心跳呀。那种职业状态,需要我们非常专注地关注求助者,天天这样,是很透支的呀。
哎呦,歪楼了,其实,只是想说明一下,在育儿过程中,我们咨询师父母,也同样会焦虑。
譬如,我们家娃六年级了,今年就要升初中了,我也会去看各学校的升学率啊,打听学校的升学指标啊,希望能给孩子选择一个相对优质的学校。
在寒假的时候,也会想各种办法,希望孩子能像那些学霸一样学习,不能弯道超车,至少也没被别人超过太多。
凡是对孩子的学习还没有彻底绝望的家长,这些想法,大致都大同小异。
想法没错,但实施起来,难度颇大。
焦点其实就在于一点:孩子认可吗?
如果孩子也认可,那么OK了,其他家庭成员的不理解和不支持,其实都是可以克服的小问题。
但是如果孩子不认可,那么问题就大了,那种“好心当成驴肝肺”的委屈和愤怒足以让一个家长崩溃。要么,就强令执行“你必须听我的”,要么,破罐子破摔,“等你以后吃亏就知道了!”
但这种未处理妥当的分歧,其实并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解决。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这些问题会再次引爆,并且以你绝不愿意看到的方式解决——通常是以孩子我行我素,父母无奈妥协为结局。
那么,如何让孩子接受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孩子盼假期的心情,和我们渴望假期,渴望孩子长大可以重获自由的心是一样的,他们的渴望更甚。但是这个时间,你当头一瓢冷水泼下去,他的第一反应一定是:不行!不可以!
如何把这个“不行,不可以”的想法转变过来,那一定是孩子认为通过学习获得的受益超过他自由玩耍的受益。
这个受益,初期可以是物质的,当然,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爸爸妈妈全心全意陪孩子玩一天的奖励比最新款的PAD的吸引力更大,更有针对性。
单纯的学习,他不愿意,但是,如果是把一本好书,变成一个由孩子做导演,全家参与的家庭剧呢?把一本好书,变成家庭朗诵呢?
把数学练习变成大富翁游戏呢?把英语变成教爷爷奶奶学英语呢?或者是电影配音比赛呢?
最开始,我们只希望孩子能够开开心心地学习,但在班级里,在同龄人中,时不时听到“谁家孩子又考多少多少分了”“谁谁家孩子又拿什么奖了”“谁谁家孩子又去上了什么辅导班了”,就很容易感觉自己家孩子错过了几亿个变优秀的机会,渐渐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不淡定,必须要采取点儿什么行动了!
没错,行动是降低焦虑的非常有效的办法,可千万别跑偏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