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1981年,我还在上小学吧,奇怪,现在想来,我已经四年级了,不过仿佛没啥印象关于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的,我小时候的活动范围最大也只到中山公园、中山路,那时对我们这些在厦港、厦大片区的“厦门人”来说,去中山路才是去“厦门”。
即使中学毕业,去读大学,也没觉得经济特区有什么特别的,不光是我,好像同学们也没关注过这个概念。真正对经济特区有概念的是1992年工作以后,了解了一些厦门城市的情况,1994年我还主动申请到当时真正的经济特区--湖里工业区工作,到了那里,看了一些大企业,比如:厦华电子、华美卷烟、厦顺铝箔、印华地砖等等比较早的合资、独资企业以后,才有了些新的理解。但是,那时候湖里工业区真的好小,也很脏乱,尤其是从湖滨北路到湖里东渡港区的疏港路,当年修了好久都没修好,每天骑摩托车经过都是一身黄土。
早期经济特区给厦门人带来什么不一样?我大概只感到不太多的一些东西,比如,厦门很早就有出租车、招手及停的厦盛小巴士,还有很多洋烟,555、KENT、良友、万宝路、LUCKY STRIKE、MILD SEVEN、CAMEL,还有合资厂生产的金桥(GOLDEN BRIDGE),这些烟我偷着带几条到青岛去,就可以把我来回的路费给赚回来,更是在班里男同学中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对了,厦门很早就有国际机场了,曾经我妈心疼我火车来回倒车的辛苦(虽然我们家也不富裕),想让我坐坐飞机到青岛,我记得大概700多块的机票,我坚决舍不得花如此巨款,我一个学期才花不到两三百块,而有些同学真的只要不到一百块就可以过一个学期(我猜的,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同学)。还有,厦门很早就淘汰粮票了,我妈特意在厦门把粮票换成全国通用粮票,我带到青岛,到菜市场可以直接换鸡蛋,那个清汤寡水的年代,有个鸡蛋补补,又有点小满足了。
40年的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让厦门拥有什么与其他经济特区和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吗?我走了不是太多的国内、国际城市,但也算有点阅历,厦门的宁静、优美,厦门人的包容、大度,给厦门拥有了最宜居的城市的美誉,但是也带来房价不停的上涨,所有经济指标中,厦门排名最靠前的应该是常年排在仅次于北、上、深、广的房价,偶尔还能超过广,位居第三。厦门已不是厦门人的厦门,早已是福建人的厦门、中国人的厦门,甚至是全世界的厦门,真正的“老厦门人”也并不是特别在意,反正我们有沙茶面吃、有功夫茶喝,“欢喜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