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语言文学这种开放式形式的发表,如何巧夺老师心思,在论文选择时不出差错。个人有几点看法,当然,这种看法不仅适用于课堂,还适用于一切自我演讲。
如果从对方擅长的领域中选择展示的内容,就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搞清脉络,不能对所表达的内容只有一知半解;同时还要提防对方发来的枪林炮弹般的内容,切忌不懂装懂。态度要谦虚,如果独到的见解,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固然好,但如果只是个人不着边际的猜想,轻易说出反而易招致反感。
如果是对方擅长领域外的内容,演讲时大可放宽心,此时个人在专业领域的知识比对方多,相应地心理上也占有一定的优势,遇到对方抛来的问题,在不犯较大错误的前提下可以做详细的解释、猜想。如此,个人的逻辑思维和专业水平可以得到完整的呈现,自我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
在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时,不用急着回答,先思考一下对方提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有被“下套”的可能?如果顺着话茬说下去,是否会跳入对方铺设的语言陷阱中?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够为敏捷的思考做保障,遇到问题不急不慌,在不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大脑才能够进行最大程度的运转,思维才能变得活跃,从而才能答到“点子”上,或回答出“对方期望得到的答案”。
得到对方认同的捷径是投其所好,要抓住“对方喜欢什么、对哪方面感兴趣、对方看重哪方面才能”,这样就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力,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候,可能你并没有投入多大精力,但方向是正确的,所以得到的评价就很高。要知道,你的努力之所以付之东流,是因为你没有投其所好。
至于对方所好的内容是什么,就需要个人花费一番心思去挖掘。这种挖掘可以采用日常的授课、公众演讲、旁人的言语等单方向的获取途径,也可以采用沟通的双向获取途径。
单方向途径之直接接触:在听、看其课程、演讲时,要把精力分配在重点部分。在大段的文本、话语中筛选出他真正表达的内容,找到他已经研究透彻的内容,分析其个人的兴趣所在,而对于一些无稽之谈闲言碎语,则可放之不管。
单方向途径之间接接触:他人会对对方最有特点之处进行描述,这些道听途说来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利用价值。但切记不可忽略他人的个人偏见与个人情感。
双向途径: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了解方式。在沟通中,要让对方表达出自己想知道的目标信息,也要一定程度上的表现自我,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用俗话说就是“混个脸熟”。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我的大缺口,今后要努力补起来,如何听对方的言外之意,如何给对方铺下语言陷阱,如何在对话中适当地展现自我?这都是语言的艺术。
最后一点涉及到竞争,说来人最好避免攀比,但总结一下个人经验,不害人害己又何尝不可?《孙子·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实践证明,“百战不殆”的必要条件是“知己知彼”,而在我看来,“知己”的功夫要用在日常,平日中多总结个人长短;“知彼”的功夫要用在竞争前短暂的准备中,了解对方的招数套路之后,才能知道个人会在哪方面做得出彩。“不知彼而知己”则是一种“无头苍蝇”的状态,不知对方套路深浅,行家门派,如何招招制胜?“不知己”则是最糟糕的状态,对自己不了解,在竞争时就无法发出全力,必然“每战必殆”。看来人生的最基本的意义还是在于了解自己,要在竞争中取胜,首先要回归古希腊倡导的“认识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