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775233/d78f3f6692921998.jpg)
假期第一本读物——《我们仨》
能在我口中说出的书目屈指可数,寥寥无几,并不存在性格特别之处,而纯属是贪玩过甚,即便无聊,打死也不肯抱着一本书叫别人定位是书呆子,这样的心理导致了一个最直接的状态,手中有书,心已漂洋过海。
哪有什么一蹴而就,不过是厚积薄发。一群人坐在一起,往往有一类人侃侃而谈,说无趣,仔细一听,居然修辞排比样样精通,时不时还能引经据典,听的人目瞪口呆,却也如沐春风。
为什么读书,是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我最“功利”的想法。
读过余华的《活着》,严歌苓的《芳华》,在快接近《我们仨》的末尾,一种奇妙的感觉悄然而至,这三本书,似有一种莫名的联系。当然,应解释为我个人的情感关联。还不能完美的释放这种意外的收获,火山喷发是酝酿了好久的,我体内的一股暗流在彻底现于人前时,还要一层一层分解,首先,要我本身能够承受。(俏皮脸)
简书的bug 是不可以添加多种表情(嫌弃脸),不然我可以添加一个表情让文章灵活起来。
只听过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故事,并未过多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原来还有一个女儿,钱瑗。
![](https://img.haomeiwen.com/i5775233/d75cd929d54c2f77.jpg)
最初由杨绛先生提意记《我们仨》,后来便叫病床上的圆圆抢要过去,妈妈是无论如何没办法拒绝女儿的请求的。更何况她还病着。
但在钱瑗笔下,也只完成了五篇,主要由杨绛先生编写。
书读完了,不谈过多内容,只来分享我的一些感受。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里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他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钱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读到书的末尾,想起了福贵的一生悲苦,记起了‘芳华年代’,只知钱钟书为难得的栋梁之才,为国尽献毕生心力,一生光环笼罩,未曾想,这一生,有说不尽的漂泊。
从此,我们再无生离,只有死别。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书读到最后,积攒了很多生字生词,和未来得及摘抄的佳句,一些话,总让人回味无穷,多加思索,一些人,合书之后,仍愿陪人物思念。
记不起何时买了这本书,通过何种途径,但感谢那时,我的脚步恰逢其时的滞留片刻,也许是顺手,那也感谢我的手,能摘得芙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