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坐高铁去西安,旁边坐了一个估摸20来岁的姑娘。姑娘上车就从包里掏出一本书来,我瞅了一眼,是成甲的《好好学习》。我心里暗暗为这姑娘点了个赞。可谁知,从包里掏出书后,她又拿起了手机,一会刷会电视剧,一会微信聊会天,一会刷会朋友圈,手机看累了又小憩了一会儿。。。直到西安站她下车,那本书也没被翻开过,下车的时候,把书默默的装进了包里。似乎,把书拿出来,摆到桌面上,临了再放回去,是为了某种仪式感。
说起“仪式感”,什么样的事情需要仪式感?生日、节日、纪念日、重要的日子。。。总之,是经过包装、刻意为之的事情。讲究仪式感固然可以丰富生活,留住更美好的记忆,同时也反映了一个问题:这件事情没有完全融入自己的日常,一定程度上还是在“作秀”。
值得“作秀”的事情,一定是美好的,无论从自己的价值观,还是从大众的价值观。
比如“读书”这件事。有太多的人生警句在说读书的美好:
“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读书可以帮你升职加薪,对抗岁月;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让你气质卓然,与众不同;
“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读书可以是你的人生导师......
我猜,那个姑娘出门之前,肯定是这样想的:“”坐高铁这俩小时,是多么珍贵的充电时间呀。好,带上一直想读的这本书,路上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姑娘希望自己“腹有诗书”是理想,读不进书、学习力低是现实。
不要笑话这个姑娘,因为她可能是你、是我,是绝大部分人。我们深知“读书”的重要和必要,所以我们买书、囤书、线上网课,线下社群、各种知识付费,却发现读书的过程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痛苦,一种煎熬,毫无快感。于是,我们的读书,生生成了一种“仪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