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最重头戏的就是以之为书名的这一篇《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自述自己是会睡到比较晚才起来,然后从中午开始干活儿。是的,这是他的习惯,尽管没有早睡早起,但是他的工作时长和工作质量都让人敬佩。沉迷于工作的他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
为了写第一部,他先是搬到了煤矿。在那里。他定下了写作计划,每天一定要完成多少,列成表格挂在墙上。他曾经粗暴拒绝了记者的采访,把对方推走:因为一旦他让对方满意了,他就会完不成当天的工作任务,就会对后面的计划造成一系列的打击。他就是这样子专注于他的工作之中。在创作第二,第三部的时候,他也是在外地的宾馆那里潜心写作。他觉得。远离了家庭,没有陪伴着儿女,自己非常心疼,然而自己的远离是为了给女儿留下更可宝贵的财富。他觉得自己这样子用笔工作就像是他爸。用锄头在地里劳作一样。
他其实打从一开始就准备好说我要写一部巨著。他规划好了篇章,规划好了字数。当他还在创作第三部的时候,中央广播电视台就已经开始广播《平凡的世界》了。每天听着这些,他觉得更加肩上的担子更加沉了:必须按时交出合格的稿子,不能让国家丢脸。最后那十几页写的特别痛苦,特别困难。
整个创作的过程,包括前期的资料收集都非常辛苦,他说。就像是永远在游泳一样。在创造的过程中,他也曾经得过很严重的病。他每天只能分很少的时间吃饭,甚至时常赶不上饭点,于是只能胡乱吃一些东西。过于紧张的工作摧毁了他的身体。
为了写这部《平凡的人生》,路遥光是前期的资料收集就已经进行了三年。他收集了那十年间的报纸,翻阅的时候,看到感兴趣的内容都标记下来。这份年表为他后来的创作做出了很大贡献:无论他想后来他无论想要知道什么时候哪个地方的情况,都能够很迅速的找到。
他反复强调说,那十年是中国变化最剧烈的十年,他要把那个时代反映出来,他就是要做那么多的准备。除了通过报刊等了解时代以外,他还专门阅读了很多不同产业的专科书籍。可以说他的那三年里,他都是那几年在准备了那几年里。他都是紧张地投入在这部小说的准备当中。
前面说到的一些,路遥的自律和努力,不仅仅是在创作小说的时候管用。我们也可以把它运用在自己的工作之中。也可以把它运用到论文之类的写作之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随随便便得到。
这篇文章记录的创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距离现在也有30多年了。这也让不太熟悉那个年代的我对80年代有了一些了解。比如说他这种创作者,会挂着宣传的文职之类的到地方上去创作。地方政府或者一些单位会给他一个这样的便利。
路遥为了写《平凡的世界》里的十年可以这样子收集材料。现在,距离他要写的时代又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这几十年的变迁更加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可以期待,能写出现在这个时代的的作家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