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串联《财富自由之路》:蓝鹰波符聊“以终为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串联《财富自由之路》:蓝鹰波符聊“以终为

作者: 信时光 | 来源:发表于2019-06-17 13:00 被阅读0次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串联《财富自由之路》:蓝鹰波符聊“以终为始”的“操作系统”

    玛雅历法是一部可以让人们据此思考,据此调整注意力从而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的神奇的历法。

    在这部历法中,有一个术语:波符

    波符有头有尾,它的“头”并不是开始,而是结束,是要达到的目的;它的“尾”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是实现目标的第一步。

    蓝鹰波符的目的是蓝鹰,意在提醒我们要扩展视野,提升心智。蓝鹰波符的当下是蓝手,意在提醒我们从当下开始行动,去创造。

                                           

    在蓝鹰波符的第一天,我例行跟信时光玛雅社群的小伙伴分享波符的感悟:

    #信时光之用玛雅调频生活#

    今天开始的13天是蓝鹰波符,打头的是蓝鹰最后走到蓝手,通过高瞻远瞩,让自己更好的行动,通过行动达到自己高瞻远瞩之后的目的,刚才在路上我一直在想,我这13天有什么意图,我怎么样才能够达成我的意图呢?

    受此启发,我去列了这13天的目标,或者说是意图,发到了群里。

    然后鬼使神差的,脑海里浮出一个词,“以终为始”。

    于是就在网上搜到了一个小伙伴的分享,继而又扯出了一堆概念的关联,一个强烈的念头提醒我,要把这些记录下来。所以就有了下面的“文字的串联”(所有资料来源于书籍或网络)。


    一、高瞻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人生的可能性和新的价值观

    1、如何看到更多人生的可能性

    方法1-通过想象力的培养丰富自己的目标的高度。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串联《财富自由之路》:蓝鹰波符聊“以终为始”的“操作系统”

    在《富裕属于口袋装满快乐的人》这本书中,我觉得其中有一段话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一个答案思路。

    想象力是带领你到不曾涉足之地的力量,以图片电影和专注力天天围绕你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最强大的力量,因为生命是靠你的想象力,才知道接下来要创造什么。

    画面,画面,画面,生命是展现在外的心智画面,想象你希望拥有的生命,画面要尽善尽美,有色彩有细节,你在心里天天这样去想,一天一小时,想象你的画面,其余时间你的思绪要符合你选择的生活。

    让你喜爱的事物的图像充满你的生活。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串联《财富自由之路》:蓝鹰波符聊“以终为始”的“操作系统”

    方法2-物理上靠近你喜欢的人

    从网络上收集了一些与之相关的言论:

    要想成为光,一定要物理距离先靠近光,光的能量可以瞬间让你突破心理的障碍。

    优秀之人自带光环和能量,能够见到他们,即使不交流一句活,你也会不自觉地会产生更大更多的驱动力。

    只有接触到那些真正做到了的人,你才会发现他并不是神,他也有你我那样的小毛病或者缺点。这样,你便不再会感到目标遥不可及,而是离目标更近了一点。

    想年轻,穿T恤、牛仔、平板鞋、扎马尾、吃冰激凌;想安静,学品茶、书法;想提高审美,学插花、摄影、画画;想扩宽视野,出去旅行;想丰富,看书及一切精神相关的媒介;想变美,一切与美有关的都值得去尝试;想睿智,试着去辩论;想从容,试着减少物品、应酬、无关的事务;想减肥,首先应该离开减肥圈。

    哪怕只是改变穿衣风格,久而久之就会变成衣服所呈现的气质。

    朱自清曾说过,人都是外在环境一刀一刀刻印出来的。

    如果这句话成立,那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动手,把外在环境、圈子、氛围打造成我们想成为的样子,然后在其中浸泡?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为什么?你已经和那种香气融为一体。

    我很喜欢的up子木也分享过她的实践感悟,在此也抄过来:

    物理上最近距离的靠近你的目标,意味着,你创造机会跟你喜欢的老师或者榜样见面,无论是上课还是参加他的活动。

    以前我觉得,出去学习,上课的课程内容是最重要的,于是认真记笔记做摘要。

    现在,我感受到,每次与你喜欢的老师或者榜样见面的时候,可以多花点时间感受一下他身上的状态、能量和呈现出来的品质。

    多感受,这种直击灵魂的感受、感知,存储在你的身体中,然后把这种状态显化到你的生活中。

    在现在的我看来,这是最高效有能量的学习方法。

    实现梦想的最快速的方法是什么?

    在当下就让自己处在“being”的状态,“我是”的状态。

    感受你的榜样老师的状态,让自己当下就可以调整到这种状态,相信我,你的行动会随之立刻发生改变。

    因为,感受决定观点。观点决定选择,选择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结果决定命运。

    方法3-读人物传记

    见多识广,那些已经活出了钻石品质的生命都是我们的榜样。

    如果有人是我们同时代的,那就执行方法2,物理靠近,体验,感受,学习。



    二、高瞻让我们看到更多“操作系统”

    1、什么是人生操作系统

    在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里,提到过“操作系统”的概念。

    最底层是概念及其关联; 2. 再上面一层是价值观与方法论; 3. 再往上则是践行……

    1-概念及其关联

    脑子里有多少个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必要、准确的关联……

    我们把概念及其关联当做自己“操作系统”的基础设施,用来不断吸取新的概念与关联,必要的时候更新甚至替换旧的概念与关联;

    2-价值观和方法论

    所谓的“价值观”,就是不断分辨“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所谓的“方法论”就是不断思考“如何做?如何改进?”

    价值观决定选择的质量(选择是人生头等大事)

    方法论决定选择后行动的质量(行动构成人生)

    3-践行

    相对来看,我们的注意力更多的一部分应该放在“如何做”上去,因为“调整”、“试验”、“观察”、“分析”、“总结”、“修正”等等,确实都是“做”出来的,不做,什么都没有。

    4-操作系统升级是价值观的升级

    事实上,任何一次的“操作系统”升级,都是底层“价值观”的升级。

    而价值观的升级,最终表现不过是你的“关注焦点”从原来的某一件事儿上移到了现在更重要的另外一件事儿上而已。

    5-调整关注焦点是打造价值观的一个实践方法

    把你的注意力放到不同的地方,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以下是一张著名的图片。你把注意力往上挪一点,你看到的是一个少女,你把注意力往下挪一点,你看到的是个老太太……

    很多的时候,在一些小事儿上,只因为关注焦点不同可能直接造成最终巨大的差异。

    那有2个注意点

    1-转换关注焦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大量的试验、试错,最终选择出来的……

    2-每一次的选择,都多多少少有点风险:万一还有更好的呢?

    面对知识、面对实践的时候,长期来看,无论如何总是会有更好的选择。

    “总是会有更好的”,意味着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 否则人类发展了这么多年怎么还在继续发展呢?

    这是一种战略性思考: 短期来看可能有最好的,长期来看只有更好的 ……

    虽然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然而,站在当下,关键在这里:“现在我知道的最好的只有我现在能想到的这个!”

    即便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可若是连我现在想到的这个我都没试过、没做过、没做好过,我又如何知道“更好的”是什么呢?

    2如何看到别人的“操作系统”

    在《未来预演》这本书中提到:你不可能用一个旧的自己,换一个新的未来

    所以,试着去了解更多的价值观,或许会带来不一样的新的未来,推荐以下书单: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财富自由之路》

    《格局逆袭》

    《巨人的工具》

    《亲密关系》

    《走出剧情》

    《被讨厌的勇气》

    《未来预演》

    以终为始是我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中知道的。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串联《财富自由之路》:蓝鹰波符聊“以终为始”的“操作系统”

    作者在一开头讲了这么一个例子。

    一位男士讲了这样一个关于他的妻子如何积极处理儿子的难题的故事: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我3岁半的儿子布伦顿在门口迎接我,他脸上发着光,说:“爸爸,我是一个努力劳动的男子汉!”

    后来我知道当我妻子在楼下的时候,布伦顿从冰箱里拿出一瓶1.5加仑的水,并将大部分倒在了地上。我妻子的第一反应是冲他嚷嚷并打他的屁股。但是她控制住了自己,耐心地说:“布伦顿,你想做什么?”

    “我想做个能帮忙的男子汉。”他骄傲地说。

    “那是什么意思?”她问。

    “我帮你洗了盘子。”

    的确,厨房餐桌上放着一些洗过的盘子,用的就是瓶子里的水。

    “那,宝贝,为什么从冰箱里拿水呢?”

    “因为我够不着水龙头。”

    “哦!”她看了看四周,“那下次你觉得怎么做才可以弄得不这么乱?”

    他想了几分钟,然后抬起头:“我可以在浴室里做!”他叫着。

    “在浴室洗会打坏盘子的,”她回答,“你看这样做行不行?下次你来叫我,我帮你在洗碗槽前放个凳子,这样你可以站在上面洗盘子。”

    “好主意!”他高兴地叫起来。

    “那现在我们怎么处理这些水?”她问。

    “嗯,”他深思了一会儿,“我们可以用很多纸巾来擦掉!”于是她给了他一些纸巾,自己则去拿拖把。

    当妻子告诉我这些事情时,我意识到她在外界的刺激和回应之间控制住了自己,那非常重要。她做出了积极的选择,而且她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是因为她事先在头脑中有了目标。在那种情况下,重要的不是干净的地板,而是培养孩子。

    她用了10分钟的时间来打扫地板。如果她采取的是消极的反应,擦地板还是需要10分钟的时间,但结果却是不同的,布伦顿会在迎接我的时候说:“爸爸,我是个坏孩子!”

    想一想,那位女士不是在被动回应,而是在主动行动,那带来多大的不同!那个小男孩可能从这次事件中感到内疚、丢脸和羞耻,而他实际上得到却是肯定、感谢和爱。他会由此发展好的动机和帮助别人的愿望,他也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帮助。通过这次互动,他对自己的态度,和对帮助家人的态度,都受到了有益的影响。

    那位女士把一件非常让人沮丧的事变成了小男孩的情感银行账户中的存款,她是怎么做到的?她的丈夫看得很清楚,她在头脑中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不是干净的地板,而是培养孩子。她的目标比问题更重要,而且在发生的事情和她的回应之间的一刹那,她跟自己的目标联系上了。她是先有目标后有行动。

    然后引出了这本书的第二个习惯

    习惯2——先有目标再行动——就是要创造一种清晰的、令人振奋的关于你自己和你的家庭的远见卓识。

    它的基础思想是所有的东西都会被创造两次,第一次来自思想,或曰精神的创造;第二次来自现实,或者说是具体的创造。它是建造房屋之前的蓝图,演出戏剧之前的剧本,飞机起飞之前的航行计划。就像木匠一样有这样一个规矩:“量两次,锯一次。”

    正如谚语所说的:“没有远见的人一无所有。”在一个家庭中,习惯2的相反做法就是在头脑中毫无创造性,对未来毫无预见能力——随波逐流,追随社会价值和潮流,而没有远见和目的性。那样只是简单地按照生活给你的蓝图活着。实际上,那不是真正的生活,而只是“被生活”。

    因为所有的事物都被创造两次,如果你不主动创造第一次,别的人或别的事物就会掌握那个权力。

    习惯一“积极主动”,它提醒你是“创造者”,是生活的主人,而不是环境的奴隶。

    习惯二“以终为始”,谈的是“第一次创造”,也就是在头脑中该怎样去计划。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终为始呢?史蒂芬·柯维在书中说到两点:

    第一,在工作层面,行动之前先展望结果,也就是先画“图纸”再开始“施工”。

    第二,在人生层面,拟定自己的使命宣言,改写人生剧本,成为自己的第一次创造者。

    一个小伙伴关于以终为始的分享

    什么叫”以终为始“呢?也就是说,你在GET到一个新任务的时候,要先问自己:到底要做一个什么东西(WHAT)? 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WHY)?然后,弄清楚了这些后,我们就开始明白怎样来做这个东西了(How).

      ”以终为始“,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先想结果,然后从结果反推前导。大到工作,小到生活,我们其实有意或无意在使用这个原则。它不仅能帮我们规划工作,还能帮我们发现自身的问题。

        生活中的”以终为始“:

        1)我现在生活是怎样?

        2)我所憧憬的未来生活是怎样?

        3)我如何实现未来的生活?

        职场上的”以终为始“:

        1)我现在的状况怎样?

        2)我希望的,或者是我要的目标,是怎样?

          3)我如何一步一步实现?

        常问自己:

        Where are we?

        Where shall we go?

        How can we get there?


    延伸阅读1

    之前跟信时光的小伙伴共读《被讨厌的勇气》的时候,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目的论”。

    以前读李雪的《走出剧情》,酣畅淋漓之后,由于自己道行不够,忘记了重点是走出剧情,陷入了遇到事情就想挖剧情的怪圈里,结果就是心很累,有时候还没有挖到重点。当我读到目的论的时候,这简直就是一把指导方向的利剑。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串联《财富自由之路》:蓝鹰波符聊“以终为始”的“操作系统”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无论过去发生什么,那都不起决定作用。过去有没有精神创伤都没有关系,因为人并不是受过去的“原因”驱动,而是按照现在的“目的”活着。例如,有人说“因为家庭环境恶劣,所以形成了阴郁的性格”,这就是人生的谎言。事实上是,有“不想在与他人交往中受伤”这一目的在先,继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才选择了不与人来往的“阴郁性格”。并且,为自己选择这种性格找借口,就搬出了“过去的家庭环境”……

    目的论的一大前提就是“人可以改变”,而人们时常在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之所以无法改变正是因为我自己不断下定“不要改变”的决心。我缺乏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气,也就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正因为这样,我才会不幸,如此一来,问题就变成了“怎样才能改变生活方式”这一具体策略。

    延伸阅读2

    20190615周六小伙伴彩云在她的社群里分享了“事有终使”的认知,我觉得非常棒,特别搬运过来。(如有侵权,彩云宝宝随时抗议哈)

    早上继续听完彭凯平老师讲的“AI时代如何培养智慧竞争力”,这是墨尔大学2018年是跨年演讲其中之一,我现在才补上这一课。里面讲到的一个观点,我想分享给大家。

    我们不是受我们的过去所决定的,而是靠我们对未来的向往所决定的。以前我们特别重视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那是错误的。软弱的人,生病的人,年老的人,失落的人,经常提起过去。我们把眼光过度关注在过去,对我们是没有帮助的。

    不要过度夸大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你的未来你可以决定,你对未来的憧憬将带领你现在的行动。当生活迷茫的时候,生活无助的时候,生活没有意义的时候,不是因为过去对你的伤害,而是因为你没有想好如何过你的未来?就像蔡老师讲国学,提到《大学》这本书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现在我对这句“事有终始”更加理解了。是先有终后有始,先有对未来的憧憬后有现在行动的开始。所以,现在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着你的未来,然后开始你的行动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串联《财富自由之路》:蓝鹰波符聊“以终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so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