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tíng)与楹(yíng),厉与西施,恢恑(guǐ)憰(jué)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十行采集:
1.齐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没有价值。庄子认为,不如用事物的本然去加以观察而求得明鉴,这种“莫若以明”的方法才是循道的认识。
2.很多人得意于小成而失大道,很多人被甜言蜜语所欺骗,很多话明知道是假的还是喜欢听。
3.世界上的事情彼此之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都在发展变化。生跟死是这样,对和错也是这样。从世界的整个发展的角度来理解也是如此。
4.庄子认为事物有此就有彼,二者循环往复,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可以相反却不可以相无。“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的哲学相对论,反对的就是独断论。
5.人们把精力都放在争斗上,各执一词。而庄子认为事物的差异源自人们的成见。所以对于万事万物的评判是没有永久的、终结的和全面的结论的。
6.用自己的一套是非标准,来肯定别人或否定别人,这种肯定与否定从事物的本性来说都是片面的。
7.我们应当了解事物的两面对立性,不要带有个人偏见和好恶去判断,应从事物的本性出发,洞察事物的本来面目,做出公正合理的结论,这就是“道通为一”。
8.庄子认为世上一切小与大、丑与美、千差万别的各种情态或各种事物,都是相通而又处在对立统一体内的,所以从道的高度出发,都具有某种共同性。
一行精华: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莫若以明。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触动,反思,改变:
名家公孙龙说“白马非马”,可庄子说,你们辩来辩去,都是浪费精神,要我说就是“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当你超越到更高层面去思考和观察问题时,原有层面的争执,就一下子失去意义了。
《解惑》中说,自由和平等是一对矛盾,类似这种发散性问题,只能从更高层面去寻找化解的力量,例如博爱。
这个精神,与庄子的齐物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庄子对世界的认知,一方面是上升和超越到“万物一马”的角度,另一方面则是深入探究事物本质,“莫若以明”的角度。
而这两个方面相反相成,“枢始得其环”,最终可以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这样看来,庄子的理念,确实可以自圆其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