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切感知到跟活人互动,频繁出差的价值。在静与动、在宅着与出门之间摇摆,对于宅着的人而言,周遭环境是习以为常而无所刺激;而迈开脚出了门,虽开始不适,却是去主动捕捉那不曾见闻的事物,带给自己心的冲击和另一番体验,比如在旧有的行车轨迹上,换一条没走过的道,探索周围的新的建筑物;周末去郊区的山林走走,从郊野山中俯看平日的自己在城市中忙碌,有大半的时间被钢筋水泥绝缘于土的状态。
接地氣:Earthing: The Most Important Health Discovery Ever 谈到大地是最好的医生,【接地气】有着经过验证的诸般功效。
“土做”的人,不能与土亲近,就如同阳台上的瓜果,无论怎样细心浇灌,也长不出那处郊野乡村却与阳光水土交融的野果所能长出鲜翠欲滴的果实。同样的,群居动物的人,互动、沟通、协作,这样的生存状态就如同水之于鱼,空气之于人,须臾不可或缺。
若只是单方向的求索或者接受,单向通行,不能形成反馈的话,则只能按图索骥,或是陷入僵局,不期然走进自以为就是顶峰了的幻境。比如读书,认为某一领域的经典书籍过一遍,就自认为是“跨学科”了,就能该领域说上几口,然而这是浅薄而已(让勤于思考的人们舒舒服服地划入精力分散的状态)。
秉持着“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的原则,但也常常以此为借口故步自封,宅男日久、懒于接触他人,囿于自己所熟悉的一亩三分地。想象自己的工作状态,是那种不需要时刻耗时费力,只需关键的少数时刻做相应决策的人。但我忘了一个关键的形成正循环的环节,能形成在关键时刻决策能力的人, 是需要在日常的琐事中训练不已,试错不断。
“理想状态”看似美好且有理论加持。德鲁克的经典阐释:“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但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
在忙碌中抬起头,看所做事情的价值如何?想当下的任务,是进入一个加速迭代的正循环,还是自我封闭的负循环。当专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注重价值而非工资、职位安全的时候,是正循环的状态;当死守“规矩”、按部就班为了程序性工作而机械式执行的时候,是一种为保当前饭碗却牺牲了个人市场价值的做法,这就陷入了“怕被辞退—守规矩—真实技能降低—越怕被辞”的负循环。技能树的日趋凋零、向内收敛,低头臣服的弯曲度进一步下弯。怀疑、逃避……又很大可能会引致种种负面预言的自我实现。
若不能对自己的未来盲目地乐观,那在通往未来的路上,很可能一遇到小疙瘩、碰到小困难,这时不是去做相应的解决处理,而是在瞎想:陷入“我之前就说过的,我不行”的进一步自我暗示中。换言之,对自己的盲目相信,就是为了去对冲未来困难带来的挫折以及他人可能的冷嘲热讽。
选择是比努力更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努力不重要。特别是,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需要后天习得能力,是需要经过不断地试错,才练就。显然这时,锻炼选择的能力,进而培养行动力的习惯,才是要务。
多出去接触与自己互补乃至相异的人和事,激活自己的镜像神经元(在我們的腦中,有一群可以反映外在世界的特別細胞,使我們能夠理解別人的行為及企圖、彼此溝通,並讓我們能透過學習而將生存技能傳承下去。)只有看到了、交互了,才能感同身受,并注入自己成长熔炉中去,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