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拥抱葬、陶魁、下颌托——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三)

拥抱葬、陶魁、下颌托——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三)

作者: 蹉跎笑我 | 来源:发表于2022-06-08 00:02 被阅读0次

    五、秦始皇诏铁权

    权是古代的秤砣,这件铁权是官方核定的标准器,今重量30660克,约合秦时119斤,也就是1石[shí],秦代1石[shí]=4钧=120斤(秦汉时1斤等于250克)。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之一是统一度量衡,他一统天下后对全国发出诏书,铸在各种铜器上,内容是“廿[niàn]六年(秦始皇26年,即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平民)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wǎn](两位丞相名),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这件铁权上仅存了其中的29字。

    这封诏书见于多件秦代的量器上,著名的商鞅方升也补刻了这篇诏书。

    六、拥抱葬

    大厅里展示了一具大同出土的北魏时期的棺,棺里是一对男女,两人颜面相对,侧身相拥,这种拥抱葬在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多有发现。

    研究表明这是一对平民夫妇,夫先死,并没有发生妻子追随于地下的爱情故事,而是在妻子死后,下葬时人为摆成了拥抱的姿势,反映的是古人“生同衾[qīn],死同穴”的爱情观念。

    七、石灯、陶魁

    这两件文物出土于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的贾宝墓,其人不见于史册,墓铭碑记载了他是凉州武威郡平民(今甘肃武威市),葬于太和元年(477年),魏晋南北朝时武威贾氏是名门望族。

    石灯的下部有一圈八面浮雕,内容是伎乐人物形像,有演奏排箫的,还有穿着犊鼻裤表演吞剑杂技的,反映了北魏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陶魁我以前没有见过。

    据考证,魁是汉代较常用的一种带柄的大碗,是盛羹用的。

    《说文解字》中说:“魁:羹斗也。”汉代的魁是一种形状像匜,宽腹平底,有柄的盛羹器。民间用木制或陶制的,上层贵族用铜魁或漆魁,有的柄装饰为龙首形状,出土时往往魁里放着勺,说明他们是配合使用的。

    东汉山东嘉祥县武梁祠画像石上有一则孝子故事——邢渠哺[bǔ]父,邢渠一手持魁,一手举著,在侍奉父亲。

    魁在历史上延续的时间很长,一直到元明时期还可以见到。

    因为魁形似斗勺,而形体大,所以民间引申为“大”和“为首”的含义,构成了词汇“党魁”、“魁首”。

    这件北魏的陶魁,内外壁均有彩绘,内壁画有青龙、朱雀,是汉文化四神图像的代表。

    八、下颌托

    又是一件我以前没有见过的。

    下颌托是整理逝者仪容的丧葬用具。我国目前共出土近100件,分布于新疆、大同、两京、三峡和南方地区,时间从春秋到宋元,质地有帛、铜、铅和金银。

    我国最早的下颌托出土于新疆地区,近40件,均为布帛织的带子,从死者的下颌部勒到头顶,打一个结,最早到春秋时期。

    此后山西大同北魏时期墓葬出土12件,铜的较多,本次展览中新出土的下颌托也属此列,是一件金质的。

    两京地区(长安、洛阳)北魏晚期到唐代出土20件,金银铜均有。

    此后三峡地区和南方有17件,时间最晚到宋元时期。

    由下颌托的时空分布可以看出,随时间推移,传播途径为新疆→大同→两京→三峡→南方。这是一种外来的十分特殊的丧葬用具,使用人群十分有限,传播应该是随着使用人群迁徙发生的。

    下颌托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公元前1200~800年,在雅典的墓葬中便发现金质或铅质的下颌托。公元前6~5世纪的古希腊陶瓶上也绘制有在葬礼使用下颌托的图像。但古希腊和中国之间的广大地区,至今未发现下颌托,原因不明。

    下颌托是做什么用的呢?

    下颌托是为了防止尸体的下颌脱落,保持五官端正,保护头部仪容的丧葬用具。推测与草原游牧地区盛行的萨满教信仰有关。萨满教灵魂观认为,人死后灵魂会离开身体出去游荡,如果尸身保持完整,灵魂还会回归,否则会变成游魂野鬼。头颅是灵魂的寓所,保护好头部是为了让灵魂顺利回归。

    太原文庙的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文物,就不一一赘述,大家有空约起,去看展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拥抱葬、陶魁、下颌托——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ve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