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中看到这件陶温酒樽时,我一下子想起了《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出场“温酒斩华雄”。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当年听单田芳讲这一段时,这首诗还不能完全记住,但一句“其酒尚温”把关羽两军阵前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也让我们一群小伙伴对关羽钦佩有加,以至于对后来“三英战吕布”都不能理解。
该温酒樽为泥质印纹灰陶。器型为圆筒形,直口、直壁,上部饰三组旋纹。筒壁中部用尖状物划出不规整的大圆圈纹,中间套心形纹,圆圈纹顶部划短竖线;下有三矮足;樽盖中央圆圈内饰十字形花纹,圈带上有三只凸起的兽形钮。整体造型简朴
但当我把这件器皿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好几遍之后,却对它究竟能不能温酒产生了疑问。
主要还是因为那三条短足,实在太矮了,目侧不超过3厘米,下面肯定不能生火。有专家认为可能是把这个酒樽放进开水中加热,在有些墓葬中也的确出土过与温酒樽多配套的圆形器座,叫做“承盘”或“承旋”,就像是一个专用来盛热水或热汤的容器,可把温酒樽放在其中,使全樽受热而起到温酒的作用。但目前发现的承盘都呈扁平状,一般极浅,开口又大,即使盛上热水或汤,大概很快就会冷却,完全无法温热其上的酒樽,更谈不上温热樽里面的酒了。
著名文物与考古学家孙机先生考证后认为,温酒樽并非温器,只是一种讲究的盛酒器。著名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唐兰先生也早有文字考证,认为“温”即“醖”字之通假,“温酒”即为“醖酒”,并且认为醖酒就是古代一种“反复重酿多次的酒”,就是将第一次酿出的酒液作清水用,与新的发酵糟一起再酿,不断重复酿造,以使酒味越酿越香、越酿越醇。
展签上的注释也表明,策展人是认同孙机先生和唐兰先生观点的。
先秦时期还没有蒸馏酒的技术,酒都是用粮食酿造的黄酒类型的酒,酒精含量并不高,要想使淀粉的糖化和酒化更充分,就需要不断地重酿,提高酒的纯度(酒精度),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喝酒需要,从中也演化出了“好事多谋”“酝酝酿酿”等俗语或成语。从汉画像石中,也多能看到置于案上的温酒樽。这也表明,装盛的温酒或酎酒主要用于祭祀或宴客。
这种陈年佳酿原本流行于中原地区,但随着秦军平定岭南的战争,特别是南越国的建立,其酿造技术被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酿造出了更加醇正甘洌、酒香四溢、历久弥香的美酒。除了我介绍的这件温酒樽外,展厅里还有很多件大小不同的温酒樽,可以南越国时饮酒之风的盛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