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一定有这样一种人,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就连吵架都赖得多说几句顶嘴的话,似乎沉默便是他最擅长的事情了。
我就是一个喜欢沉默的人,尤其在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面前,想开口说话,却又不知道聊什么话题而难于启齿,因此,经常有朋友对我说:“你是不是不喜欢说话?”
其实我也挺喜欢说话的,尤其在熟人或志同道合的朋友面前,总是滔滔不绝,唯恐丢下了几句话。就连我那个巧舌如簧的兄弟周大仙,在斗嘴方面也很难赢我,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很多时候我确实不怎么说话,或是不想开口说话,又或是不知道如何开口说话。
我很喜欢的一种感觉就是默默陪伴并不觉得尴尬,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
我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这种感觉的,后来在书中看到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提过,诗人都是沉默的,话多的人当不了诗人。或许就是在十年前吧,那个时候我疯狂地迷恋上诗歌,一连写了几年诗歌,经常与青州作协副主席高原姐诗书往来,就在那个时候,我清楚地记得,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事情,我满脑子都是天马行空的想法,在我的脑海世界里,思绪如火山爆发一样汹涌澎湃,但我的表面却如死水一样平静,很多时候,想把自己奇奇怪怪的想法说给别人听,但刚想张嘴,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谈起,于是只能任我想说的话雨打风吹去,化作一首首少有人问津的诗歌。
现在虽然很少写诗了,但喜欢沉默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
一个人对言词理解的深度取决于他对沉默理解的深度,归根结蒂取决于他的沉默亦即他的灵魂的深度。我很认同这句话,就像梅物林克说得一样:沉默的性质揭示了一个人的灵魂的性质。
我有几个非常贴心的朋友,在一起的感觉非常舒服,因为他们能读懂我的沉默,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有时也很少说话,很多时候我们虽在一起,但各自忙碌,即便一句话不说也不会觉得尴尬,谁都不用刻意照顾彼此的感受而寻找话题,因为抬眼就能看到彼此,既有相互陪伴的安全感,又有心有灵犀的默契感,这种感觉,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懂得,如果仅凭言语才能读懂对方,那感情实在太浅显了。纪伯伦曾经说过一句话:只能听懂语言而不能读懂沉默的人,是被声音堵住了耳朵的聋子。在不能共享沉默的两个人之间,任何言词都无法使他们的灵魂发生沟通,没有灵魂沟通的两个人,怎么能算是知己好友呢?
如今这个世界,找个陪你欢呼的人太容易了,能愿陪你一起沉默的人却很少,大多时候,欢呼过后仅剩疲惫,沉默背后却是另一片世界。
爱情也是如此,最好的感情一定是无声的,那些信誓旦旦地对天发誓要生死相依的人;那些对着全世界高呼要一生一世的情侣,并不见得今后的感情真的就如誓言一般坚挺,或许承诺只是代表没把握,很有可能当语言达到顶点后便会发生转折,更有甚者恶语相向,当初说得有多天花乱坠后来说得就有多痛心疾首,爱也就变成了恨。
在这个繁杂的世界里,默默陪伴便已足矣。陪伴就是,你需不需要我时,我都在,虽然没有山盟海誓,但陪伴便已是最长情的告白。
《傲慢与偏见》中有句话我读了很感动:要是爱你爱的少些,话就可以说的多些了。可见最好的感情是不需要言语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哪怕是眼神交流,都会感受到对方浓浓的爱意,这种默契,是任何花言巧语都无法相比的。
无论友情还是爱情,如果你们在一起相互沉默也不觉得尴尬,那恭喜你们,已经走入了彼此的心中。
作者:@左小祺
出版作品:《孤独中遇见更好的自己》《还我一个飞扬跋扈的青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