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幸福之花开满语文课堂
张亚军 秦州区齐寿镇中心小学
清晨起来,雨终于停了,久违的阳光一扫多日的阴霾,雨后天空高远明净。洗漱完毕,匆匆赶去教室,清点完人数便督促学生打扫卫生。学校的公开课也安排的井井有条,今天是二年级王老师的公开课。
下了早操,我早早地去了录播教室。电脑屏幕上打出的主题是《一封信》。《一封信》是德国作家鲍圭埃特写作的短文,本文讲述了母女在父亲出差之后,思念父亲而给他写信的故事。我开始心里犯嘀咕,信,对于二年级孩子而言,是第一次接触,不论从内容还是格式,二年级选这节课作为公开课还是具有挑战性的。这样的课文如果引导得好,学生今后对书信的认识和书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反之亦然。为此,我在思索,该怎么教呢?
就在我的期待中,上课铃声响起。王老师是一位浑身上下透着书香气的女子,即便以为人母,生活中的琐碎之事并未让她褪去那种内秀。导入环节用一杯水加上自己诗意的语言解说让在场所有人对这节课神往。
从两封信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第一封信是露西真情实感的流露,是儿童个性率真的表现;第二封信可以体会到露西在母亲积向上的引导下,懂得站在爸爸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联想到生活中的自己也应该是一个自强自立的人,充满阳光,乐观地看待生活,并给家人带来开心和快乐!字里行间包含着浓浓亲情,教授过程中,为了抓住文章的主线,她不止一次地要求学生读原文,每一次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第一次读,我抓住了两封信的内容;第二次读,我从不同语气着手;第三次读,我又感受到了浓浓的思念、关心与亲情……就这样,一遍一遍地读着,仿佛自己也成了学生。
八九十年代,信息技术还不发达,没有手机和电话,我也曾写过家信,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一边述说着家里的情况一边数落我的学习不上进。母亲不识字,由我执笔,我便偷偷把自己的学习情况吹捧的不差,自此之后,我也能收到父亲的回信,一来二往,书信便成了我表达思念情感的一种方式。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生活中,不论我们身处何方,面对家人,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展示最好的一面。就像王老师在总结环节告诉学生:遇到困难,我们也应该凡事都往好处想,乐观、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
感谢王老师的这堂语文课,它启发我重新看见这个世界。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生动的人和事,这些发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小故事,犹如珠玑相撞,不绝于耳,时刻伴随着我的教学生活,它们让我体会到,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灵活利用教材,才能将语文课堂变成一个充满知识的游乐场,才能让幸福之花开满小学语文的整个课堂。努力使每位学生愿意全身心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幸福和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