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

作者: 欧阳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2-11-08 19:43 被阅读0次

82讲.反董卓联盟

主讲:姜鹏

      公元189年,董卓扶植汉献帝登上皇位。在结束了很多纷乱以后,董卓以为一切尘埃落定,于是第二年就让汉献帝把年号改为“初平”,听上去好像是天下初步太平的意思,但董卓错了,这仅仅是混乱的开始。糟糕的局面不可能一下子恢复正常,更混乱的局面还在后面。

      在废刘辩,立刘协这个问题上,董卓和袁绍发生过激烈的争执,袁绍坚决不同意废掉刘辩,但最终迫于董卓武力上的淫威,袁绍反抗无效,自己也逃出洛阳,跑到了东部地区。但袁绍离开洛阳以后,也没闲着,一直在积极联络反对董卓的盟友。

      公元190年年初,袁绍纠合了十多位地方实力派人物,在东部成立了反董卓联盟,这个联盟当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曹操、刘表这样的人物,他们推举袁绍做盟主,并且各自率领一支几万人的队伍,占据战略要害,讨伐董卓。其中,有一股力量出现在黄河北岸的河阳津。这个地方距离洛阳直线距离只有五十里地,这支队伍只要渡过黄河,就能直驱洛阳,挑战董卓。董卓这个人,别看他粗鲁蛮横,但打仗的确有两下子。在短暂的交锋之后,就把这支反董卓部队打得大败。

      虽然取得这么一个不大不小的胜利,但是对于反董卓联盟的整体力量和战略部署,董卓还是心有顾忌的,于是,董卓就想了个办法来应付这种局面。董卓是甘肃人,常年驻守在西北,他就想要回到自己的根据地大西北,以暂时躲避东方群雄的锋芒。当然他不会自己走,一定是要把汉献帝攥在手里,挟持整个朝廷一起走。

      于是在朝堂会议上,董卓公然提出要把首都迁到长安,为了加强这个提议的权威性,他还强调迁都一事是汉献帝的意思。当时汉献帝只是一个十岁的小孩,掌握在董卓的手里,怎么会提出这样的建议呢?当然,汉献帝也没有能力站出来,公开发出反对董卓的声音,这一点,大臣们也都知道,于是一些地位较高的大臣,都非常反对迁都。比如当时地位和身份都很高的司徒杨彪就说,迁都是大事,仓促之间做出这样的决定,必然会导致百姓新一轮的恐慌,并导致混乱,杨彪说,“天下动之甚易,安之甚难”,治理国家社会,让它动荡,非常容易,但要让它安定,却非常难。更何况这些年来,整个东汉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现在应该是想办法让它稳定下来,如果迁都,接下来很可能引发混乱,会让国家安定这个目标变得遥遥无期。杨彪提出来的反对意见,可以说是非常深刻,也是非常合理的。

      但一来董卓这个人十分粗鲁,在治理国家问题上认识肤浅,二来迁都也的确是能满足他的个人利益,所以最终董卓一意孤行,找借口罢免了几个反对迁都的大臣,就开始带着汉献帝和整个朝廷往西迁,要迁到长安去。

      根据董卓的安排,汉献帝先走一步,率先到达长安,董卓殿后。临走之前,董卓放任自己的部队,烧杀抢掠,不仅满足自己的财富需求,还没有给反董卓联盟留下任何东西。如果站在汉献帝的立场上,就会发现迁都这件事有很深刻的影响。首先,进一步动摇了东汉政府的根基,甚至直接起到了瓦解东汉帝国的作用。其次,加深了东部地区部分实力派人物和汉献帝的对立。

      我们首先看第一点,为什么说这次迁都进一步损害了东汉政府,加深了汉献帝的统治难度?整个东汉王朝将近两百年的统治中心一直都在洛阳,各种管理机构也是以洛阳为中心设置的。现在突然把首都迁到了长安,除了便于董卓控制汉献帝来掌控朝政之外,其他所有官吏系统都不健全,所以长安和东部、南部等广大地区是脱节的。在这种情况下,想坐镇长安,指挥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董卓迁都是在什么时候?正是在东部同盟形成的时候。东部地区这十几个诸侯,虽然实力有强有弱,但都是能够号召一方、呼风唤雨的人物。当董卓还在洛阳的时候,这十几位领袖人物,以消灭董卓为共同目的,还能团结在一个旗帜下,而且当时汉献帝也在洛阳,虽然被董卓挟持,但离东部群雄的势力范围近,双方要取得联系还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事情。但是现在董卓胁迫汉献帝把首都一迁,到长安去了,远离东部地区。东部群雄的斗争目标没了,但他们各自手里的军队还在。在这种情况下,原先的反董卓同盟内部,就开始分裂。所以当时的有识之士指出,随着汉献帝和朝廷的迁徙,这十几支队伍就开始进入“外托义兵,内图相灭”的阶段,打着兴复国家的旗号,事实上开始拓展自己的地盘,相互兼并。而远在长安的汉献帝和朝廷,对这种情况又无法及时进行控制和管理,这就为后来天下四分五裂埋下了祸根。这时候整个国家的形势,就从一开始的混乱状态进入到了瓦解状态,变得更糟糕了。

      所以从前面列举的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长安和广大的东部、南部地区脱节,不具备完善的管理和指挥系统;另一方面,由于斗争目标的失去,原来的反董卓同盟开始分裂,分兵略地,埋下了国家分裂的祸根。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迁都加深了汉献帝的统治难度。

      接下来分析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迁都加深了东部部分实力派人物和汉献帝之间的对立?汉献帝被董卓挟持到长安以后,“关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迫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这里的朝廷,就代指汉献帝,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迁都以后,东部地区的反董卓领袖们有一种疑虑,认为年仅十岁的汉献帝被董卓挟持,迁徙到遥远的长安,关山阻隔,音讯不通,这种情况下,即便汉献帝被董卓害死了,他们都无法及时知道。大家的这种疑虑被另一位野心家利用了,这个人就是反董卓同盟的盟主袁绍。针对众人的这种心理,袁绍就联合一部分董卓势力领袖人物,提出要另立皇帝。

      袁绍他们当时提出来取代汉献帝的人是另一位刘氏宗亲,名字叫刘虞。刘虞不仅是皇室宗亲,当时还担任着幽州牧,是管理今天从河北北部到辽宁地区这一大片土地的行政首长。刘虞在担任幽州牧期间,和百姓同甘共苦,建设幽州,表现出了超凡的能力和个人品德,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有非常好的口碑。所以袁绍把他请出来,是可以说服很多人的,但拥立刘虞为帝这件事最后还是没成。因为刘虞自己不同意。

      袁绍曾派遣一位使者去见刘虞,转达大家想拥戴他为皇帝的意思。刘虞听后非常生气,对使者说,“诸君各据州君,宜共勠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误邪!”刘虞说,袁绍这些人,都占据着一方水土,应该利用手中的资源,共同效忠朝廷,尽心王室,怎么可以有这么大逆不道的想法呢?而且还要把我刘虞扯上,让我也参与谋逆。最后刘虞表示,如果袁绍他们继续要逼他和汉献帝对抗的话,他就要流亡到匈奴去,以躲避沾染这些大逆不道的事情。

      既然刘虞态度这么坚决,再加上也有个别实力派人物反对这个做法,比如曹操、袁术,都不赞成另立皇帝,袁绍也就只能做罢。另立皇帝这件事虽然没有做成,但这么一折腾,袁绍和汉献帝之间的矛盾也就公开化了,而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后来发生过著名的官渡之战,表面上看是曹操和袁绍的对决,但实际上曹操背后的汉献帝,不容忽视。另一方面,袁绍对汉献帝的态度,也影响了一部分重要人物,比如占据着境州的刘表。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听友,对刘表就不会陌生,非常有实力的一号人物。刘表对汉献帝的态度,就深受袁绍的影响。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董卓的所作所为,以及董卓和汉献帝的关系,深刻影响到了后来各方势力的博弈,也影响着历史局势的发展。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几讲内容当中我们都会谈到。

      那么现在摆在汉献帝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和董卓之间的关系,如何摆脱董卓的控制,熟悉这段历史的听友应该都知道,最后董卓被杀,汉献帝离开了长安,那么在这一过程中,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呢?董卓死后,历史又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了呢?这些问题,我们留到下一讲再来分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xg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