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七日。窗外一片雾蒙蒙,远处的山一片模糊。气温骤降,雨水带走了空气的温度,又开启了阴雨绵绵的模式。
好在趁着一早天气尚晴的空档,和闺蜜一起上山快走一小时,一天的运动量完成。
打开天气预报,下周三开始大降温,拿出羽绒服备用,上网给儿子买了几套保暖内衣,去年的衣服都穿不下了。整理了自己的衣柜,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淀,知道有些衣服已与自己无缘,果断舍弃。整理了两大袋出来,衣柜瞬间清爽。
沏上一壶热茶,淡淡的桃子香,开始工作,随后开始码字。雨天困足在家,沉浸在一件件事情中。儿子在自己喜欢的区域活动,我在书房忙地不亦乐乎。他时不时地找我腻歪一下,然后又各做各的事情。不在身边,但近在咫尺,想念的时候触手可及,这是最舒服的陪伴。
我酷爱读书,但是儿子却不太喜欢阅读,从小也疏于培养他这方面的兴趣爱好,现在有点不知从何入手。昨天陪他一起上了阅读网课,更多地是我想知道如何让他对阅读产生兴趣。授课老师是有着三十年教学经验的人大附中退休教师,自创了一套教孩子写作的方法,据她介绍,在写作上非常受用。但整节课听下来,连我都觉得内容有点难,有些枯燥,更甭提三年级的孩子了。跟三年级的孩子讲意向,岂不跟听天书一样。所以,老师最后以能坐着听完整节课就很不错了来鼓励孩子们。
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教育和学习方面,一味地交给外界所谓的专业机构,有时也是一种推卸责任和自求心安。而这些机构的鱼龙混杂,如没有辨别的能力,是容易误入歧途的。这位自称教出来高考满分作文的老师提到,让孩子喜欢上阅读要掌握三个要点。一是养成阅读习惯,二是分享阅读之后被肯定的骄傲,三是运用之后觉得太好使了。乍一看颇有道理,但稍加思考就会知道,这是在功利主义大环境下提出驱动阅读的方法,存在一些弊端。一是先后顺序的问题,经历过阅读的人都知道只有从阅读中获得愉悦感才可能自发地养成阅读的习惯,而没有良好阅读体验的人,让他坐下来读书本身就是一件难事,更别谈养成习惯。二是前提条件问题。如果没有被肯定,没有现实的运用效果,是不是就难以有可持续性的阅读动机,就是有些人不喜欢分享自己所知道的。阅读其实可以更纯粹一些。
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起初也是因为自感不具备指导的条件,以及想要往外推的普遍心理,才给儿子上这样的体验课,初衷是想让他提高写作水平和喜欢上阅读,而如此一番听下来,或许答案在我身上也已呈现。
自身的经验是最好的经验,交给别人不如交给自己,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他的心理,他的脾性和兴趣点。他有着这个年龄段孩子可能存在的再正常不过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也不是不可改变但问题,反而是我缺少足够的耐心,去指导和帮助他解决问题。
之所以对老师的方法提出了一些质疑,主要是经历了长期的阅读,知道真 正驱动你不由自主想要阅读最大的动力就是好奇心,从拿起书的那一刻起,一定是你感兴趣的内容。而所有的其他收获都是长期阅读带来的附加效果,至于你拿来做何用,由你自身所追求的事物决定。所以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怎么让孩子拿起书来。你只要告诉他,这本书中有他感兴趣的事物,有他想要解决的问题的答案,有他喜欢看的故事,让他开始阅读就不难。而持续保持阅读的动力又要因人而异了,毕竟每个人从书中获取的东西也不一样。真正喜欢上一件事情,是不需要特意去养成习惯的。而成年人从阅读中索取的东西更为复杂,阅读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对客观存在好奇心,还有更层次的心灵问题。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也会自然地形成和被感知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