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不”字的发音平仄判断,来自专栏学习群里一位朋友的提问。
每周会在专栏学习群内收集一些朋友的问题,在直播间里面进行解答。有些问题,讲过就讲过了,比如“无字救双拗”问题。这类知识在专栏中有详细叙述,只不过很多朋友在文字理解上,或者说我在文字表达上没有视频面对面讲解、理解来得顺畅,所以只是一种辅助理解,讲过就算。
有些问题是在专栏学习中没有提到的,但是又有一定的普适性,讲完之后,觉得可以总结下,成为文章发布出来,以备同样有此疑问的朋友阅读查找。
态度是交流的先决条件
这个“不”字的平仄,就属于这类问题,因此这里用文字整理下发出来,便于没有看过直播的朋友了解。
其实这是个老掉牙的问题,老到被质疑我都不大愿意解释。
在讲解拗救的时候,曾经取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作为例子,因为“不”字判定为仄声,所以出句失替,而对句的“吹”字做了拗救。这是典型的对句拗救,但是有无数的人在那篇文章下嗤之以鼻——“不”字明明发第二声,属于阳平,哪里就出律了?小学就讲过“不”字在四声前读第二声,你小学没毕业吗?也好意思来讲诗?
对于那些人身攻击的人,在很多年前,我必然是怒而骂之,杀他个体无完肤的,不过现在不会了,我基本上一言不发——干扰他们的盲目自信,和他去争论,你自己也就变成了他们。
当然,我这里只是指那些人身攻击的没脑子的货,不包括对这个问题有疑惑,提出质疑的朋友。要不然怎么会在直播中详细解释,又怎么会有这篇文章?

我一再讲过,交流沟通是以互相尊重为基础,态度是精进的决定性因素。就算你全知全能,说得都对,你开口即脏,咱也没必要理你对不对。大路朝天,滚你自己那一边去吧。
交流群和学习群的群规中,有一条一直被谦谦君子们诟病,那就是“态度有问题,不管水平多高,一律滚cū”——很多朋友认为一个讲诗词的人,你怎么能这么粗俗?
那是你们没有面对过无耻又无知、因为无知而无耻得没有底线的人。这条规则,我已经是想了好久,用最温和的态度表达出来了。
言归正传。
“不”字的阳平发音为什么不影响它在古诗中的平仄判断呢?
也就是说,为什么“野火烧不尽”的“不”字,咱们说它是仄声,导致这一句失替出律,需要在对句做出拗救呢?
难道小学老师教我们的“不”字在四声前变调为阳平是不正确的吗?
当然不是,你看,我说“不是”的时候,“不”字确实也是发“bú”,第二声,这是事实存在,不容否认的。
这是一种音韵学的现象,叫作“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就是某些字的声调在语流中受到前后语音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语流音变的种类分为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几种,其变化是源于不同的语流情境引起的。这些现象是口语化的特征,也是方言在“书同文”统一下的个性保留。追根问底的话,还是音调值变化的发音合口性所引起的。
语流音变的发生,是不论语种、不论地域、不论民族,只要字词结构在发音中出现和口语不合的情况,就会发生,让口语的输出变得流利起来。
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到这个字本身的含义——包括内容含义和发音含义。
也就是说,不论这个字变调成什么样子,都是属于特定语流下的特例,不会影响到它本身的发音标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