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东城一个孩子被确诊阳性后,流调信息震惊了家长圈。这个孩子一周上了20多个兴趣班,涵盖了书法、美术、围棋、冰球、篮球、足球、马术、游泳、舞蹈、空手道等。
消息一传出,不仅震惊了全网,也惊动了教育局。一时间,北京全部线下培训机构全部下发停课通知。这回看似好像真双减了,但其实还有线上的依然在继续。
网上基本把问题的矛头指向了家长。认为孩子们太累了,鸡娃家长太无情。还有的认为再不管管这些家长,孩子即将失去未来。
我倒是想到另外一个点:报这么多兴趣班,就一定是被逼的吗?为什么就不可能是孩子自愿呢?
随着二胎、三胎政策纷纷落地,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问题再次被放大。一孩儿的家庭,父母基本扮演了老二、老三的角色。要在孩子还没有自己社交圈子前,扮演好同伴角色。既要演的像,还得演的好。
有些孩子其实特别喜欢上学,因为学校除了讨厌上课之外,能有跟他一起玩儿的小朋友。那周末学校放假怎么办呢?没人陪,刚好爸妈要求报补习班,报!
原因基本上有两种:
1、逃离家,逃离父母
这种情况,真就是爸妈的原因。无论是戏没演好,还是没做好所谓的自己。终究是孩子不喜欢家庭氛围,是一种想逃离的表现。都可以回忆下什么情况会想到逃离?
不被关注时,想逃离。反正都已经这样了,什么无所谓、佛系。一切看上去的无所谓背后,都是期待被关注。
不被理解,不被尊重时,也想逃离。沟通不在一个频道,总是被所谓的父母权威压制。所谓的代沟都是不想穿着的马甲罢了。
不被爱时,更想逃离。家本来就是一个孩子的避风港,失去了爱,家就没有了安全属性。还有一种爱是有条件的爱,爱你的前提是你要成绩好,爱你的前提是你要样样精,爱你的前提是你要让我在人前有面子。
好好的一个家,被搞得乌烟瘴气。最可怕的是还不自知。孩子的观察能力其实很强,装不来,也演不了。
2、掩盖孤独
有的孩子天生就喜欢热闹,在人多的场域是被赋能的,而在人少的场域是放电的。这样的孩子,就喜欢在人多的环境,不喜欢独处。
而兴趣班有着天然的学校属性,是学校的替代场所。喜欢热闹的孩子,就会利用这样的机会,让自己沉浸其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那份快乐。
无论是哪种情况,前提是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所谓的素质教育本质上是要家校联合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今天看到《好的教育》一书中写到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
孔子的“兴、观、群、怨”,它分别指向人的四种基本素质:兴,激发人的生命力;观,提高人的判断力;群,培养人的责任心;怨,启发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