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得刚好》有所感触
第一次听这个书名,就觉得名字起的挺好,得嘞,我还是打住吧,要不然,隔空拍了郭德纲的马屁怕是嫌疑很大。
听到郭德纲这个名字,怕真是要感谢那个在某国被抓起来的曾经的“海派清口”。
当年的事儿,那就不必多说了,该抓住的抓住了。也就没有了红酒和大蒜的争斗。
本来嘛,何必呢,你喝你的红酒,他吃他的大蒜。两不相干,何苦非要弄到一张桌子上。也难怪,崇洋媚外也不是一两天了,说不定外国的大蒜放点红酒泡一泡,也能做出酒蒜。来个八五年的标签,应该也是不错的噱头。能卖个好价钱。对了,千万别找不交税的主播带货。
得嘞,言归正传,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前面几段文字,怕是有点说相声的潜质。不晓得有没有人愿意收我为徒。
读书嘛,还是要有点惯性的,很快的就走出来了,难不成告诉自己,这本书白看了。?
不追星,但是呢,佩服还是有一些的。
书中说,几次进京,起起伏伏,一个北漂经历过的东西,他都经历了。一个男人经历的苦楚,他也经历过了。
感同身受,也只剩下感同,曾经在北京呆了一段时间。
怎么说呢,带着美好的期望,带着父母的牵挂,坐上了到目前为止坐过的最长的火车。夜晚过的黄河,白天到了北京。深深的记得,到了北京,走了十几个站台,才走出北京西。
住在昌平,工作在西二旗,不算太远,每天来来回回也不太想有关于梦想的事儿。不是不带着梦想,而是,没有那么坚定。
人呢,还是要有诚实的,之前对自己的过往,对自己的不足要有那么一些诚实的吧。
所以说,只能感同,不能身受。感同在于,那个地方的确是让人累着的。的确是有骗子,的确是压力大,的确是节奏快。可能那会儿经历的还不够多,还不够狗血,但是呢,无助和漂泊还是居多。
再所以说,身受这个事儿,还是差了一点,未经他人苦,怎么能够说到身受呢。
综上所述,得到的就是佩服二字。
书中提到了很多恩怨情仇,提到了很多江湖风云。
咋个说呢,没有经历,只能浅浅的说一下“只有同行才是最大的敌人”。
现在做的这一行也是,或许以后要做的某一行也可能是这样。
当你做的不是蛮好的时候,可能感受不到,当你做的足够好了,动了别人的蛋糕的时候,同行们应该就会按耐不住,过来给你来电有用的东西了。
郭德纲先生骂人的水平某人一向是比较佩服的,更加佩服的该是那种心态吧。
骂人是一个艺术活儿,心态那一定是技术活儿。
为啥?
要有艺术的骂人,不免就要多读书,多看段子多丢包袱。玩不转就囧了。
心态为啥是个技术活,没点技术,自己的心态就下了只不过是炸碎了的炸鸡了。
也曾问过自己,如果真有前辈或者行业大佬,哪怕是一堆你不认识的吃瓜群众,在你的文章后面各种留言来说一说,这还不算语言暴力之类的。就这样被说,怕是一般人受不了的。换做我,还是需要多学习一下这个技术。
规矩
这个叫做规矩的事情,应该是真的要从娃娃抓起。
就拿自己的这一行来说,看到的家庭那是有很多了,为啥有时候去了某个人的家里(这是工作需要,我可不是随便串门儿的那种)。看到的一些不讲礼貌,特别没规矩的小孩,会让自己很反感的那种。
不禁反思一下,还是不断的学习吧,要不然被同化了而不自知,悲催啦。
最后呀,浑浑噩噩的把这本书看完了,有空再看一遍。
好模糊的感受,只不过是突然想着点就写一写。不足之处敬请谅解。当然了,更好的未来,值得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