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二十来天没有读书了,心有愧疚。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心仪已久。
年少的时候喜欢看现代化的都市小说,喜欢霓虹奢华前卫,如今年近三十,却越发向往那种四合院式的生活,三两孩童,三两棵树,一两位老人,一两个院子,兄弟姐妹些许,不富有,但粮食足够,三餐四季,欢声笑语。当然,这是我向往的日子,先生笔下的四合院,可没有这样的岁月静好。
边读边写吧,尽量记录下那些触动自己的句子,和读时的感受。
屋子都住满了自家的人,老者的心里也就充满了欢喜。他像一株老树,在院里生满了枝条,每一条枝上的花叶都是由他生出去的!
这一句是写祁老太爷的。他是一家之主,年轻时在北京的这个山羊圈里安了家,并开枝散叶,努力发家,现在四世同堂,好不欢乐。所谓的齐人之福,便是如此吧,儿孙绕膝,子孙满堂,人至老年,还求什么呢?!这是作为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古老传统想法,哪怕搁置现在,父母爷奶那一辈,到了一定年纪,也仍是希望家族人丁兴旺,多多的开枝散叶,生育子嗣。
于我自己而言,我并不想生娃,压力太大,又没有雄厚的家产需要继承,但是我想在我六七十岁的时候,我大概也希望看到儿孙满堂的情景。
钱先生与儿子绝对不是肯压迫任何人的人,可是他们的金钱能力与生活的趣味使他们毫不注意到服装上来。
这一句是写祁老太爷的邻居钱先生的。钱先生是个深入简出的人,是个艺术家一样的存在。他的儿子也随了他的性子,除了出门上课以外的时间,都喜欢待在家里写写诗,画点画儿。他们的服装都是十年前的款,但是他们并不介意。大抵艺术家都如此,因为深爱某一样东西,所以其他的一些事,比如衣食住行,都变得无足轻重了。
精神的丰盈,比物质的满足更让人痴狂。
她的眼看不清谁丑谁俊,她的心也不辨贫富老幼;她以为一切苦人都可怜可爱,都需要他们老夫妇的帮忙。
这句写的是李四爷的老婆——李四妈的。不得不赞叹老舍先生的风趣,他说李四妈是个高度近视的人,然后又来了这么一句,近视的人看一切都是模糊的,但是这一句却由客观的视线模糊写到人之性情,一语双关,但是我却还不知道这句话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所以我挺期待后文关于李四妈的一些故事的。
患难是最实际的,无可幸免的;但是,一个人想活下去,就不能不去设法在患难中找缝子,逃了出去——尽人事,听天命。总之生在这个年月,一个人须时时勇敢的去面对那危险的,而小心提防那“最”危险的事。你须把细心放在大胆里,去且战且走。你须把受委屈当做生活,而从委屈中咂摸出一点甜味来,好使你还肯活下去。
这是小顺儿妈——祁老太爷的长孙媳妇的内心独白。她是个很传统的女人,但也是个明白人。
她的明白不在于她有多少文化,她大字不是一个,但是很多事情,她想的很明白。她能看清当下一家人生活的现实,她清楚的知道她能够做些什么,不能做什么。她懂得一些道理,一些实实在在的道理。把委屈当做生活,而从委屈里咂摸出一点甜味,好使你还肯活下去。
想到曾听倪萍谈及她的姥姥的时候,也是这样说的,姥姥不识字,但是却懂得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质朴,善良,现实,却又满怀深情与热爱,姥姥是一个通透的人,我猜,顺儿妈,也是这么一个通透的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