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是先认同自己,接纳自我,然后才认同自己所做的事情和行为,还是先认同自己所做的事情与行为,然后再认同自我?也就是说,认同自我是认同自己所做事情的一个自然结果吗?还是相反?这像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古老命题,其实,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的。
总体上说,如果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是积极的,他就会努力把事情做好,如果他把事情做好了,他就会更加积极地去做积极的事情,产生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度促使更积极的投入。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使人达到生命的巅峰,两者缺一不可。
如果一个人不去做任何事情,而只是想着把事情做好,他便会陷入对自己的极度不满,这种不满又会导致想法和情绪上更大的焦虑。
如果一个人总做好的事情,但不具备积极的想法,就会缺少继续行动的理由。
生活中有一种人特别愿意反省自己做事情,效率低下。没有把事情做好,争不过别人,自然不会有好心情。这时往往有人会大量反省与自责,精力都浪费在无用的反思上了。反省有时是弱者的心理垃圾,有时是行动的动力。
当一个人处于逆境时,当一个人没把事情做好时,或者遇到了挫折时,才需要调整自己,而为了调整自己,他必须反省自己。
但我以为,反省时不要过多思考自身的人格,而不妨将重点放在问题的解决上,“我为什么没有把事情做好,我需要如何开始,我犯的具体错误是什么?”
要以对事情的反省代替对自我的反省。
一个高兴的人是很少反省自我的。
当一个人高兴时,他总在做高兴的事情,通常沉湎于其中而浑然不知自我。比如,一个在足球场上挥汗如雨的人,是不会意识到自己和思考自己的,他不会对自己说,我正在运动,我正在消耗卡路里,我现在的状态多么好啊!
人的最佳状态就是处于无暇顾及自我的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是否经常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完全可作为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指标。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一生中经常算计个人得失,为自己的不顺与挫折而烦恼的时候很多,他们更多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算计着自己是否比别人过的好,自己是否受到社会的公平对待,别人对自己是否尊重,是否看得起自己。
自己是否错过了什么机会,自己要如何打算,如何更严格要求自己表现得更好一些。自己如果做不好一件事情引起的可怕后果是什么?当他的眼睛这样看的时候,他就无暇观赏外面的精彩世界了。
人的注意力,要么集中于外面的世界,要么集中于自己,不能同时既关注外面的世界,又关注内心世界。
眼睛的功能是向外看,而不是向内看;思考的指向是指向对象,而不是思考者。
正如弗兰克尔所言,健康的眼睛是看不到自己的,只有生病的眼睛,如青光眼和红光眼,才能看到自己的颜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