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公地悲剧的启示

公地悲剧的启示

作者: 峡谷码农 | 来源:发表于2017-07-29 09:56 被阅读277次

最近学到一个概念“公地悲剧”,觉得这里面的前因后果挺有意思,这里分享一下所得所感。

所谓公地悲剧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劳埃德在1833年提出的概念。一个常见的故事案例是:

有一片公共牧场,所有人都可以放牧。牧场的草的数量有限。当牛的数量适当时,草被牛吃掉还会长出来;如果牛数量过多,草就会被吃光而退化,最终结果就是牛吃不饱甚至饿死。好的结果是,牧民们商量好,每家养牛数量不能超过一个数值。然而,总有一些自私的牧民多放养了几头牛,好像也无伤大雅。其他牧民知道后,在气愤之余想到,我自己遵守规则有什么用,草还不是被多出来的牛吃掉,于是大家都开始违反规则,最后草场退化,牛群饿死。

这就是公地悲剧的故事。第一次读完有个简单的印象:对公共利益的自私自利,最终结果是损人不利己。提炼一些关键词可以是:公地、自私、悲剧。公地是背景,自私是诱因,悲剧是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说的更具体些。

薛兆丰老师在解释产权的相关理论时也提到了公地悲剧的概念。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

我们不需要关注公众的利益,当我们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就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无形当中推动公共利益。

显然,公地悲剧就是一个反例。从经济学的角度讲,造成公地悲剧的原因在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首要的目的就是利己,虽说利己不一定损人,但有些结果在短期是无法呈现的。难道那只看不见的手失效了?其实不是,我想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还是必要,不然就没有生产的动力。我们不能只看到放牛过多给这些牧民带来的悲剧,也应该看到养牛带来的经济效益(耕地、牛肉、奶制品)。当然,问题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这是因为,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会追求损失最小化,他们见到资源耗散(牛群过大,草场退化)时,就会想办法组织起来形成一些规则,阻止资源进一步耗散。公地悲剧存在是事实,但是合理的制度或规范(每家只允许放两头牛)可以改变悲剧,制度的依据就是损失最小化,这就是一种博弈,利益最大和损失最小的博弈

公地悲剧

说到博弈,刘润老师在他的专栏从博弈论的角度阐述了公地悲剧。如果每个个体都善用公共资源,就可以期待长远收益,但个体会受到私利的诱惑,采取自私的短期策略,导致公共资源耗尽。这是一个坏的纳什均衡。所谓纳什均衡,通俗地理解,就是双方本来通过某种协议和制度实现双赢,但是出于自私和信任的考虑,为了规避风险,是的双方都做出了不利于己但是风险较小的决策,形成一种的均衡(可以查阅有名的“囚徒困境”的例子)。要想办法破坏这个均衡,方法有两种:一是对制度的执行加强管制, 一是将资源私有化。管制需要强制力来配合,不是自然行为,有时也是无奈之举。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每个人自觉,那么私有化是个好方法。我想到一个典型例子是人名公社的制度,这里的公地就是大家共同劳动的成果,而回报却没有多大分别,这样每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劳动成果自然减少,大家都得忍饥挨饿。包产到户制度形成后,自己承包的地,粮食丰收,自己有收获;土地退化也是自己负责。人们劳动积极性提高了,问题就解决了。刘润老师的一个反面例子更有启发:可以利用公地悲剧的原理实现某种目的,比如皇帝的制衡之术,故意不明确指定某些权力归属,导致各党派纷争,为了自己的利益反复博弈,形成均衡,皇帝坐收渔利。

熊逸老师从另一个角度解释过公地悲剧的条件。悲剧的发生与社会群体的规模有关。在规模小社会里,各种习俗制约公共生活方式,相当于一种管制,并且小社会的资源相对充裕,人们自私的需求不大,公地悲剧少有发生。社会变大带来的两种因素导致小社会瓦解:利益驱动人的眼界。当利益大到一定程度,就忘了损失最小化而铤而走险,这时习俗的作用就有限了。比如乱停车的现象,人们权衡得失,发现停在路边比在车库里更划算,虽然偶尔会被贴罚单,这时是有制度的(禁止违停),但是惩罚力度小导致人们不会在意损失最小化。另外,一个小区的业主,表面是一个团体,实际关系通常不密切,八竿子打不着——不像很久以前的小社会 ,如果违反约定习俗,就会不受待见——无法约定俗成。人的眼界也给小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年轻人在一线城市生活久了,见识了太多的令人眼界大开的社会现象、大众行为和生活方式,回到家乡后,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已经不兴这一套了。这时的他们个体意识很强,别指望用什么去完全束缚。

看了这么多内容我有一点启示是,公地悲剧的背后本质上是人性在起作用。人性是很多社会科学的基础,比如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我们谈博弈论,谈经济制度,谈政治策略,最终落实的还是人,人是复杂多变的,人是有许多本能无法控制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考虑任何问题时,不能忽略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我们为什么会追求利益最大损失最小,因为我们本能就是这样,不是这样的人已经被淘汰。小社会的约定俗成也是人性在操纵,不是我们喜欢制定习俗规范,是因为它们可以保障我们正常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可以获得安全感;我们不是天然就喜欢遵守这些习俗,而是要规避违反之后的不良后果。这也是为什么亚当斯密谈经济学要从人是自私的谈起。

相关文章

  • 公地悲剧的启示

    最近学到一个概念“公地悲剧”,觉得这里面的前因后果挺有意思,这里分享一下所得所感。 所谓公地悲剧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 公地悲剧

    凡好处归个人而成本由集体承担的地方,就潜伏着公地悲剧:二氧化碳的排放无度、乱砍滥伐树木、水污染、灌溉无节制、无线频...

  • 公地悲剧

    草地没有所有者,大家都可以在上面放牧。若牧羊者的羊只的数目越多,他的收益也就越大。所以就会有牧羊者不顾草地的承受力...

  • 公地悲剧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

  • 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是指,公共资源下,由于人们的私信,都想从中获利,会产生自私的做法。那么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要采取措...

  • 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是一种坏的纳什么均衡,我们面对公共的东西时,往往都是私有化,第一时间不是考虑这个东西,而是自己的利益。 ...

  • 公地悲剧

    利益可以诱惑人想把公有占据为私有

  • 公地悲剧

    2019年12月5日。 公地悲剧,最初有英国人哈定于1968年提出,因此公地悲剧也被称作为哈定悲剧。 具体内容是指...

  • 公地悲剧

    人人都关心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人们具有这样一种自私心理,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不需要自己承担责任,就会大肆利用,即使...

  • 公地悲剧

    “当我们理解了这个世界,我们将与之和谐相处。反之,地球的资源将在战争中消耗殆尽。世上灾难莫过不知足,幸福莫过懂得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公地悲剧的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eq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