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古文》有,《今文》无。
1、
问:《汤诰》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答:汤灭夏后,回到亳,作此篇诰于天下。
其实此篇内容比较简单,核心就是论述汤取得政权的合法性。
此篇虽然是《古文》有,《今文》无,但是《史记 殷本纪》中的确记录了汤作《汤诰》这件事,只是《史记》中的《汤诰》与《古文尚书》中的《汤诰》内容完全不同。
这里是不是可以开一个脑洞:
太史公作《史记》时,是没有见到目前流行的《古文尚书》中的《汤诰》的,因为如果有,不会内容如此不同,那么大约会有以下几种可能?
今文经学角度的解释:《古文尚书》系伪造,太史公所见《汤诰》才是真正的《汤诰》,可惜已经失传。
古文经学角度的解释:《古文尚书》在太史公写《史记》时,还在墙中,未被发现,或者已经被发现但藏于密府,一般人不得见。所以有这种不同完全正常。
我的观点是:太史公《史记》中的《汤诰》是真,无疑;其他的未敢有定论。
2、
问:《汤诰》中“聿求元圣”中的“元圣”为什么指伊尹?
答:《孔传》中:“大圣陈力,谓伊尹”。
《正义》中:汤臣大贤惟有伊尹,故知。。。
还有人解释:
因《古文尚书》中此篇后连续几篇均传说为伊尹所作,故指伊尹。
我认为这些观点及其牵强附会。
3、
问:简单介绍下伊尹?
答:伊尹辅佐汤,建立商王朝,并辅佐后面的几位商王。
我认为只有上面这些内容是真实可信的,至于现在能够随便找到的:
伊尹的家乡、生卒年份、享寿等都不可信,关于医学和厨艺相关的内容,更是后人托伪所作。
另外,这里要提一本书:《竹书纪年》,其记录的内容用现在的话说:特别硬核。基本与主流对三代以上的认知都是反的。《竹书纪年》中记录伊尹放太甲是自立为天子,而不是主流认知的辅佐太甲。
这个问题说起来很大,但是有一点是确认的,我们了解中国历史时读的书,秦火之前和秦火之后是不一样的。
秦火之后的书可以将三代完全虚构成为一个完美的世界。并可以更改秦火前流传下来的书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