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想我经历过的最大骗局就是:高中的时候加把劲,上了大学就轻松了。
这话激励着我们对高中的苦逼生活甘之如饴,一直坚持到了三年以后品尝最终的甜美果实。
上了大学过后,很多人真的就以为自己来到了世外桃源,自己真的就是来享受生活的了。
当然这些人会得到来自于现实的深刻教训。
但另外一批人是活在不同世界的,他们只会觉得大学比高中面对的形势更加严峻,他们的危机感更强烈。
首先他们认识到,大学之后将是自己寻找舞台表演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有一条铺好的路让你走。
大学是人生终于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缓冲站。
他们知道,如果自己不在这期间储备好相关的能力,自己走出去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是不会有一个好结果的。
积极应对未来的大学生,很多都会很刻苦认真地学习,度过他们的大学时光。
那么他们会经历什么呢?
02
很多大学对课程的安排并不轻松,很多时候一天只有那么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甚至很多大学还有晚自习。
虽然比起高中确实没有那么紧张和严肃,但未来逼近的危机感会更加强烈。
他们可能学得比高中的时候更加刻苦。
因为大学课堂的知识不只有一种,也不简单,学懂并不容易。
即使完成了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也不代表你就真正完全掌握了知识。
知识这东西就讲究一个融会贯通,不仅你在课堂上学的东西要掌握,还得利用课后的时间,到图书馆查、请教老师、查阅相关文献,总之要用各种方式多方面收集和你所学概念理论相关的一切知识,再通过自己的思考整理,才能最终形成属于你的知识,你才算是真正把这一个知识点给掌握学透了。
而这仅仅只是你学的众多学科当中众多知识点之一。
也就是说,这样的动作你可能需要重复很多很多次,每一次你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03
难不难?光是想想都很难,更别说还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做。
很难有学生能够做到如此精细和透彻的地步,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偷工减料,或者不觉得需要用这样自虐般的方式去掌握一个知识点。
但如果不这样的话,最终学来的知识其实很难派得上用场。
只是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学的那些知识,虽然说知识框架是齐备的,知识网络是清晰的,知识点的概念也似乎是明确的,但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与现实相融。
这些知识,在一个纯粹的思维状态下去学习,无疑是理论通畅的。
一旦要匹配到现实中的种种复杂因素,我们顿时会觉得那些泛泛学的理论似乎完全像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产物,与现实的情形格格不入。
根本找不到理论适用的切入点,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没法用于实际”。
并不是有一个知识点能解释得了一个事实就叫切入,这只能叫对现实有另外一种不同的说法而已。
你可以用知识点去解释一件事,但你无法用理论体系很好地阐述一个现实的体系。
这就是为什么要去图书馆查、去请教老师、去查阅专业文献,因为需要进一步丰富自己对一个知识点的维度。
这些途径获得的知识不仅包含知识点本身,还往往包含了知识点适用的现实场景,以及得出相关结论的思考方法等等。
总之,包含了多种维度的知识,比单一知识点更有价值,掌握好了才能更好的和现实世界进行触碰,也避免了只有一套其实只存在于理论世界的书本框架去面对真实世界。
04
选了专业学术之路的人,他们追求把一门知识学深学透,期望可以用上自己的所学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自己获得回报。
这条路当然很难,一方面难在要把理论转化为实际可见、可衡量的操作方式和原则,另一方面难在要接受外界对你实际操作水准的检验。
所以考研考博并不是一条终点,那只不过意味着别人对你的要求进一步水涨船高。
你还是需要通过你的“翻译”,让知识经过你手,变得可以用于实际产生价值,最终实现你的价值。
很多人误以为这个问题不该由自己负责思考,而是需要用人单位负责研究。
用人单位自然是有一套运用知识的流程,不过明显他们设定的是制式化、常规化、流程化的,只要设定了准入,确认你有相关的知识基础,就可以快速上手。
不过这明显不是精研学术的人希望的归属。
进行更高价值的创造,这无疑是一条必然走上也更加困难的道路。
05
进入社会后,要面临的是一连串要求高,且并不能对应一个明确结果的复杂过程。
比起来,高中生活实在是太小儿科了。
高中的时候你要学什么、做什么,老师们都给你规划得清清楚楚,只需要照着做就行了。
当然其中有不少细节需要用心打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最主要的方向不需要你费心,你面对的是一个很确定的未来——只要分数高,结果就很好。
当现实变成:即使很努力,面对的依然是一个不确定的结果。
这种对未来的茫然无知,那可是比高考得高分难无数倍的挑战,一下子就会让很多人真的迷失了方向。
为了面对这种前途未卜的未来,大学里真的要付出很多精力,做很多准备,远比高中辛苦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