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自动驾驶模式,另一种是主动控制模式,这两套运行系统指导我们的行为模式。为了解释这两种系统的差别,我们先举一个小例子。
吉他是最难学的乐器之一,初学吉他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包括:和弦的转换、节拍音符、扫弦的节奏性,最难过的是经历手指由水泡到成茧的过程。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借助节拍器,心中默数着节奏性,或者用眼睛盯着手指,生怕弹错琴弦。这个过程就是“主动控制模式”在发挥作用。
等你掌握一首歌的节奏性,和弦转换,以及足够多的训练后,就不需要看谱子打节拍了,手指仿佛有记忆功能,会自动按照歌曲的旋律弹奏起来,甚至可以边弹边唱。这个时候我们的思维是高度自动化的,不需要大脑刻意的思考控制,就可以任由手指在琴弦跳动。这个过程就是“自动驾驶模式”。
主动控制模式的特点是反应慢,需要调用经验、记忆、分析和理性;而自动驾驶模式的特点是反应快,类似于默认的直觉控制系统,反射、本能、冲动。
虽然我们的大脑分为这两种模式,但是这两种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常常容易发生错位。比方说买个手机会精挑细选货比三家,但是十几万的股票却是喜欢跟风或者脑一热说买就买了。
这两个系统之所以不一样,是由我们的大脑进化决定的,自动驾驶系统进化的相对较早,而主动控制系统进化的相对较慢,所以我们大部分时候是以自主驾驶系统为主导,控制我们的决策行为。
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我们的自动驾驶系统主要受支配于我们的潜意识,而主动控制系统主要受支配与我们的意识。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决策大都是潜意识无形中影响的,而意识层面的分析因为需要调动我们的分析、思考、逻辑等系统,是非常耗费能量的,所以为了节省能量,我们的大脑会比较喜欢偷懒,能不调用意识就不调用。这与我们人类的进化历史也是相关的。
既然两个系统经常会发生错位,且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动驾驶模式在主导我们的决策行为,那如何积极干预,才能有效调节呢?老喻给出的结论是:
高手把一件事做好的秘密就是,最开始交由“主动控制系统”来管理、训练,等达到一定熟练程度时,就由“自动驾驶系统”来接管。
就像学吉他的例子,先是主动控制系统管理训练,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就可以借由自动控制系统来接管,边弹边唱,进行完美的融合。吉他弹唱的过程也是多任务操作的过程。实现这一配合的前提是,先将第一项任务——一首歌的旋律节奏指法——自动化,而后将资源投入到第二项任务当中——随着音乐歌唱。
所以说如何在恰当的时间切换到恰当的控制系统,即:完成自动驾驶模式与主动控制系统的随意切换,是评测的关键。
如何完成两种模式的自如切换呢?老喻给出了三点建议:
1.把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交给“自动驾驶系统”。
我们每天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要将精力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对于不重要的事情尽量调用自动驾驶模式,避免能量的消耗、如奥巴马所说:
你要给自己的生活设计一套刻板动作,这样就不必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分心。
第二,在使用“自动驾驶系统”后,积极用“主动控制系统”复盘。
自动驾驶系统只会简单的重复我们交给它的那些熟练的事情,不需要调用思考,这确实为我们节省了不少的精力,但有些时候不利于我们的进步。重复熟练的闭环过程好比是仓鼠跑步的小笼子,只是在原地打转,而不是向前推进的。
积极用“主动控制系统”复盘,就好比是增加一个推力,让原地打转的轮子动起来,向前进。再拿弹吉他的例子来说,我们老是弹一个节奏型,时间长了听众也会听腻的,如果加以改进,增加不同的节奏型或者扫弦或者指弹,对我们的技艺精进都是有益处的。
第三,在大脑中用“主动控制系统”去模拟“自动控制系统”。
这种方法有个专业名词,叫做“心理演练”,是指在头脑中思考活动的进行并对所需技能进行练习的过程,这样可以加深学习者对技能的理解,促进大脑皮层建立与加强神经与肌肉的联系。比如世界游泳庄泳说他会在脑子里练习游泳,想象自己拿到冠军的场景、动作和节奏等。
综上,如果能够做到在两个系统中灵活切换,那么你就可以高效的掌控人生的节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