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意别人对你自己的看法。”这是女儿对妈妈说的话,“要不然自己活得太累。”
以前是经常提及不高兴的事情,孩子有时还听一听;现在偶尔提起从前的琐事,孩子说让自己不高兴的事就翻篇,想那让自己心情不舒畅干嘛呢!
真的孩子长大了,她的思维方法跟处里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法都在发生变化。
自己的结论是:要向孩子学习。
一句“翻片”就是没有必要再纠缠过去的事,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活在当下。
瞧,有的人一旦回忆过去的事情,立即就一把鼻涕一把泪,痛不欲生,捶胸顿足,那个生气的样子,愤怒的模样……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据研究者发现人的大脑储存的事情,60%是过去的事,10%是当下的事情,30%是以后的事。
大脑是不是一个蠢东西呢?
在这里我不做一个定性的结论。
对过去的事情,哪怕再流连,哪怕又痛哭,可是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已经是过去式了,高兴兴奋激动也罢,都让风一股脑儿吹走。
担心、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都是对未来的一种过度的期待。
唯独治愈过去的方法,就是活在当下。
关注当下的行动,方能让自己有安全感。
活在当下是展望未来,忘掉过去的痛苦的最好方法。
人们既然知道了大脑储存的事情的机理是不正确的,那么我们人类就要知错改错,微笑面对当下,给自己力量,相信自己,给别人展示出积极的有能量的自己。
有哪位家长会低下头,弯下腰向自己的孩子学习呢?
温馨提示:做一个合格的、不断成长的家长应该就是这样做。
自己当时是女儿这个年龄的时候特别容易情绪化。
把自己的不高兴往往写在脸上。喜怒哀乐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的。
尤其那个情绪按钮,只要外界稍微有一点刺激就能爆炸,爆炸出的来的力量感觉是让周围的人都无所是从。
尤其是自己坏的情绪,如愤怒而生气,常常是自己情绪中的常客,而且经常光顾着自己的情绪包。
现在的自己感觉到当时的自己好像是一种病态。
让自己经常也感觉到不舒服,恐惧、担心、焦虑好像无时无刻都光顾着自己。
自己诸多情绪上的症状都源于自己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请求。
肯定这样也不能让自己关注于那时的当下的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所以,自己要把现在的自己的感受充分地向自己的孩子表达出来。
这就是自己因为在养育孩子中遇到的各种痛点,才不断地精进自己。
学习是自己生活中的最大的一个能动性。同时我也觉察到自己过去生活中的中的情绪上的错误。
自己为生活买单。
这到底是经验呢还是教训了?自己真地无从证实。也没有必要做任何考证。
只知道自己现在不断地一点一滴改正自己以前的生活习惯。
该放弃的就不要纠结。纠结的确让自己消耗内心深处的卡路里。纠结带来的痛苦,甚至还可能失眠,影响自己的食欲。
这样反复或者一直一段时间后,让情绪伤害到自己的身体状况。
那么抚平情绪的方法到底有没有呢?
说实在话的肯定是有的。
平复情绪的方法到一个万能公式就是:
情绪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知道需求就不会有情绪。
情绪如同症状一样的存在着我们身体里、思维中、生活的各个角落。
情绪会以各种各样不同的角色展现在语言中、表情里、肢体动作中,甚至声音、语调,当然还会左右你、我、他的行为。
据科学报道有自杀倾向的人,往往是在一刹那间做出的决定。
“我不想活了”这些类型的人常常是一种无奈的求助的信号。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婴儿小时的啼哭就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各种需求。要喝奶、喝水、想要大小便或者各种的不舒服婴儿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向外面发出信号的。
撒娇、发脾气也是小孩赢得周围人,比如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老师、同学的关注。
这个现象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
缺什么人们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得到缺的东西。哪怕是一句暖心的话一个大大的拥抱都会疗愈自己的情绪。
自己不妨尝试一下:
对着镜子,自己给自己做一个拥抱的动作,此时此刻你的感受是什么?心情怎么样?
做这种耽误动作的同时,让自己的眉宇舒展,嘴角上扬,这样面部的肌肉缓缓地放松下来……
此时此刻自己身体上的每一块肌肉也在慢慢地放松。当然内身体的内脏的脏器也还在随之放松。
此刻,有可能的话带上呼吸,慢慢地吸气,缓缓地吐气……
高兴、兴奋、愉悦如泉水一样涌动起来。
因为此刻体内在不断地分泌的多巴胺。
平和才是所有情绪的主旋律。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