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4日 10:42
今日于家中读完《南渡北归》全三册的最后一部。千多页书,读完是什么感受呢?大体如下:
1⃣️作者是花了一番力气的,这个需承认。相关各种资料的收集、对比、引用;对一些相关人士亲属的取证;及到相关地点的考察。这都是有的。这种态度,正是做学问该有的态度。
用功之勤,不辞辛苦。这也是在读这本书当中这些大师,这些当年的大学者们的治学精神。单举一例,陈寅恪患眼疾而至双目失明,仍治学不断。对所需各种资料的考证,由其助手朗读,其自己分析对比,思考衡量后口述其文,并后续一旦有新资料即更新修订。此例,不亚于上学时听过贝多芬双耳失聪仍作曲的故事。
2⃣️主观意识较强。有些地方难免牵强、偏颇。对于历史,除去亲历者,没办法断定真实,都不过是依据现有资料(人、物、信件日记等留存)去做相应的推断。更何况亲历者亦难免于站在自身角度去看、理解问题,不除有管中窥豹之嫌。
大体读史,我更倾向罗列客观事实,有合理的推测是可以的,但不必加上自己的个人喜好,而应该是由读者自行判断,自行去形成自己的观点。另观作者写作笔法,似未有过专门训练。故整体佩服其用功之勤,做学问之力度,而对整体的讲述其主观色彩颇为遗憾。
3⃣️此书有些人物未涉及到,能理解。此书是针对当时清华、北大、南开,后续西南联大所涉人物的书写,而非专门针对这段历史。故而一些人物不在其中,自是当然。
4⃣️再次加深、加强一个认识:读史读人。任何一个人物,都不是我们印象中的脸谱化、概念化的形象,都是有自己的爱恨情仇,有自己的纠结彷徨的。我们太擅长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个人的形象,这种抽象概念化的能力是为了节省带宽,但对正确认识事实是不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