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做过上千场一对一高管教练中,接触了各种类型的中高层管理者,从他们无意识的口头语中捕捉到蛛丝马迹,从中展开直接反馈和强有力发问,挑战对方,进而让其看到自己的模式和盲点,产生新的自我觉察,创造自我觉醒的契机,分享经历过三个“口头语”的真实故事,体悟改变“口头语”的神奇魔力。
故事一:客户王总是新任大区的总经理,过往经历缺少带人的经历和经验,因为头脑灵活、善于开发业务被任命为一个新成立大区的总经理,透过一对一教练对话中反应出他的困惑,团队留不住人,身边人接二连三提出离职,他本人对公司抱怨比较多,行事风格独来独往,与部下缺少有效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王总用词频率最高的就是“我的”与“他们的”,王总无意识中的口头语习惯,暴露出他与团队之间的“隔离感”,我就反馈给他,“我留意到在对话中你最习惯用“我的”与“他们的”,你在团队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你与团队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王总听后若有所悟,我又我问王总:“假如将“我的”口头语转换成“我们的”,那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王总茅塞顿开,看到了自己的盲点,反思自己而不再抱怨他人。
一个月后进行下一次教练时,王总很开心反馈到,上次教练结束后,回到团队中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口头语,用“我们”替换掉“我”,效果显著,以往常常批评自己的内勤,现在改为“我们”怎么一起把工作做好,看到下属明显变化,出错少了,工作积极性高了。
故事二:给一家面临着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企业面临转型挑战的企业两位高管做教练,李总负责销售,在对话中更多的是“向外看”,避谈自己部门,更多的是责怪“他们”不给力,生产部门生产成本太高,价格没有竞争力;技术研发部研发产品慢,产品力没有竞争力,其他部门人员太多。看到的都是其他部门“不给力”,面对市场时更多的是“向内看”,只盯住“新产品”,等米下锅,忽视“向外看”,识别市场变化趋势,客户需求变化,竞争对手动向,抓住市场机遇。在对话中,我直接反馈给李总:“我注意到你在谈话中频繁使用“他们”,那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假如把“他们”换成“我们”会有什么不同呢?”李总若有所思,其他部门对于自己来说是不可控的,只有改变自己能改变的,做好自己可控的,从“向外看”转向“向内看”,反观自己,反省反思才能改变。
知易行难,即使李总意识到了自己的思维定式,从固有模式跳出来还是很有挑战的,在后续的教练对话中,不知不觉中又回到固有的“轨道”中,需要改变自己的足够动力及适时的自我觉察,方能实现自我改变,带来内在成长和突破。
故事三:曾经给一家公司负责财务工作赵总监做高管教练,在教练对话中,深度聆听赵总监的谈话中,发现其常用的“但是”用语模式,“我很想做某项事情,但是领导不同意;我很想多学习一些东西,但是我太忙了,实在没时间!我很想把财务工作做好,但是其他部门不支持我……”
当我提示给赵总监,“我留意到你在对话中先后用了八个“但是”,那对意味着什么?”赵总监像是被击到了一样,瞬间茅塞顿开,热泪盈眶,忽然觉察到“自己这么多年的借口模式,自己想做事,总是从外部给自己找种种借口,自欺欺人,其实还是要向内看,从自身找原因”。
从三个故事中启示:如同冰山模型,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源自于冰山下的思维模式及心智模式;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及心智模式是自己多年养成的,是无意识的“自动驾驶”模式,或称为“默认模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根深蒂固,带有极强的惯性,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是“觉知”,从“觉知”到“觉悟”方是“知行合一”,改变“自内而外和自外而内”双循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改变从“口头语”出发,期待内在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