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会意字。甲骨文中早期的“祭”字左边是一块鲜肉,肉上还有血水流出,右边是一个又(指手)。两相会意,表示手拿着肉在祭祀。可能是考虑到这样的会意并不准确,晚期甲骨文在其下增加了一个祭台“示”,并将“肉”旁变为“口”形。本义即向神灵、祖上献上供品,并举行仪式,表示崇敬、祈求保佑。后来演变为一种对已故之人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
在:形声字,小篆字形。从土,才声。表示草木初生在土上。本义:存活着,生存,存在。后延伸表示动作、情状所涉及的场所、时间、范围等的介词。本文中的“在”就是存活着的意思。
神:会意字,从示申。“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本义:神灵。神灵指的是观照自己、观照万物的精神。正如古话说的:举头三尺有神灵,意思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观照精神正在观照自己和万物。神灵也指人类,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神”也指有超能力的精灵。与:这里的“与”读第四声,参与的意思。
全文理解为:祭如在,祭祀神灵就像神灵就在面前。孔子说:“祭祀的时候我如果没亲自参与,(有别人代祭)就等于我没有祭祀。”
祭礼本来就是对鬼神而设,古人必定是认为先有鬼神,而后才开始有祭礼。但孔子平常并不认真讨论鬼神之有无(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第七》),孔子还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但是当祭祀的时候,他是非常诚敬的,好像真有鬼神在他的面前。所以孔子眼中的祭祀必有另外一番深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管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都很重视祭祀,荀子说:“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君子把鬼神之说当成一种文化,小人把鬼神当成一种灵异的迷信。当成文化是好事,当成迷信就坏事。
中华儿女都认为先祖有灵,如每年清明去给已故的先人扫墓,必然会在先人的墓前一番私语,与已故先从对话,必然是一片诚心,感谢祖先的福荫,乞求祖先保佑,倘若不承认祖先有灵,何以要给他们扫墓呢?国家政府部门也会举行祭祀先烈的活动,意在感谢先烈们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曾子曾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不但是祈求神灵保佑,还是表示对神灵的敬畏,可以让我们的行为,思想有所约束,让民风归于醇厚。祭祀必须有诚敬之心,必须亲自参与,不能假手于人,在古代,比较重要的祭祀,还要斋戒沐浴。
中国传统祭祀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从人到神,从生到死,都说得非常圆融,不是二分法。中国文化思想里的神,都是由人变的。关公、岳飞、孔子等等,都供在庙里,虽死犹生。有不少的家庭里,还会把已故祖先的遗像、牌位放在家中,每日敬供、上香、祷告等。
从历史上看,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俗称“扫墓”。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已久。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的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清明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古时我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晋文公为了纪念为他而死去的功臣介子推而设)。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古时我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朝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唐代是我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唐朝之后,寒食节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而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相传迄今。事实上,每年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也被清明节糅合了。
祭祀我们中国民族的共同先祖,比如炎帝,黄帝等,一般选择在秋季。祭祀当天,全球华人济济一堂,彩旗飘飘,肃穆庄严又不失高贵隆重。
宋《梦梁录》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这些官员士庶“省墓”所产生的“思时之敬”,显然彰显出感恩先贤的一种文化表达。今昔相比,清明祭祀的感恩对象政治属性的界定明显有了一定的差异和升华:昔者为先贤,今者为英烈。
作为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正因为清明节被赋予了寒食节纪念介子推并逐渐发展成为纪念先贤的人文属性,所以,古人关于清明节的诗歌大多落寞低徊,甚或悲伤和压抑,如人们熟知的杜牧的《清明》从“雨纷纷”到“欲断魂”,王禹偁的“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散似野僧”、黄庭坚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概莫能外。
现如今,祭祀文化一俟注入了感恩英烈的元素,那么,情形便大相异趣,极富正能量了。
英烈,是社会的精英,民众的楷模。在战争年代,他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抛头颅,洒鲜血,献出了宝贵生命。以上海为例,辛亥革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在上海生活、斗争、献身的英烈有1700余位。
在和平年代,他们为了维护党的事业、保护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和财产,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有爱国情怀,以身许国、精忠报国的是英烈;有英雄气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是英烈;有时代担当,心中有责、无私奉献的也是英烈;有奋斗精神,爱岗敬业、不懈进取的也是英烈。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应该有自己的英雄叙事,革命英烈的光荣传统是国家软实力的基石。
清明祭祀英烈,重温他们的故事,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祖国至上、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的英烈精神,可以净化我们的灵魂,坚定我们的信仰,它委实是一份珍贵的集体记忆和城市财富。
清明祭祀英烈,可谓是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的一个载体。拜谒英烈,亟需反躬自省;缅怀英烈,更要展望未来。今天人们祭祀英烈,乃是对红色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是对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展望和信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