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琪玛在周六肆虐了一天,昨日似乎是离开了上海。天上的阴云很快被疾风吹跑了,露出阳光天来。
门窗大开,夏风阵阵,也不闷了,终于不用开空调也不热了,实在是难得的舒服天。趴床上读起老舍先生的《天真的幽默家》,几乎每看一页都忍不住会心一笑,没想到,老舍先生竟是心态这样幽默,言语又是如此温柔的人。同样是《济南的冬天》,却和以前读课文时的感受完完全全不同,也许,是当时年龄太小,根本感受不及当时先生文字的妙处,还是说,有可能当时上课我并没认真听讲,只知道按老师吩咐将段落背熟下来,并不曾用心去体悟那美感。
上学期间,似乎对教科书里面的内容都有种本能抵触,想想那个时候,被教科书坑害的文学家作者着实不少,很多文章堪比很多学生时代的阴影,譬如说鲁迅先生的杂文。读高中时,一次在课外阅读书里,看到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伤逝》,反复看了作者才确定,这是和初中课文里《论雷峰塔的倒掉》是一个人。当时带来的震惊不小,原来,那刚毅的胡子和寸头的斗士后面,也是有一颗多愁善感温柔的心的。
再后来,买来更多先生的书籍来读,越是觉得先生冤屈。可能他也没料到,那篇《论雷峰塔的倒掉》会被选入教材,而后来这篇课文又成了多少学生青春时代的阴影,给他带来了多少偏见和误解。然而,幸运的是,好的作品就像是被一流酿酒师酿出来的好酒,随着时间积累,是越发的醇厚香郁,日子久了大家就会闻到。特别是,再和别的酒相比后,便方知好坏。
一直以来,相比强制灌进来的东西,我执拗的更喜欢自己寻找,本能的对这些教材内容心存抵制。当然,也或许只是年少的单纯不想写课后作业。总结段落和全文中心思想,一直是我上语文课时头大的事。
总觉得,学生时代我们应当学习的是宇宙万物的知识常识,对民族文化文明的认知,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而这些东西,是不应该裹挟于某些层面的宣传与影响的。少年时的我们,追逐渴望的本来都很单纯。
不知道现在的语文课本里,又都是些谁的什么文章。毕竟,掐指一算,自己毕业十个年头了,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社会变化如此快,都说科技飞速进步,教育肯定也会跟上步伐的吧。
话题又扯远了,还是回归到当下老舍先生来吧。
唯一对先生不满的地方,便是描写济南和青岛的文章。那番模样和情景,撩拨的我恨不得,想转动地球赶紧让季节来到秋天,这样我便可飞奔去先生笔下的济南城,置身在那城墙边,沿着先生的踪迹去寻找和感受这字里行间的秋冬。可是现在时机又未到,盼而不得,身心难受,但没办法,字里行间太优美,气息吐露又有趣,终是忍得这份难受劲儿,继续看下去。
看着看着,兴奋的不能自已,读到写青岛处时,便赶紧拍下截图发与在青岛的友人,然后激动的说我想要去济南,去青岛,去北平,好想去看那里的秋冬。友人知我在读老舍,于是发来一段话:“那都是啥年代,现在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沉浸在文学之中的那种感受就跟看爱情片一样。”
看到这话我一愣,随即哈哈大笑。回了一句:一语中的!
所以,我们不再说看书吧,而是,一起看爱情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