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书这个字眼再次回到了许多人的眼里,我也认同过,这些年来自己也一直探寻这读书的意义,但似乎意义并不大。自己以前也写过几篇关于读书意义的文章,我想着那些也都是应付,应付工作,应付生活,应付张三李四,可其实到头来也是应付我自己。我知道应付是这个时代每个人不用学都会的技能,仿佛与生俱来。年轻的时候看书不知道是不是娱乐或者还是学习,后来的日子里看书是自己不再喜欢的东西,不再坚持,不再热爱,在那些物质相对匮乏和精神却很饱满的年代,书和文字承载了人们所有的幻想和感情,如今那块玻璃上跳动文字和画面,能够让人们嘴口一笑,却始终触达不到心里,以前觉得书信太慢,怕错过了什么,怕那些高兴和喜悦真的不能及时分享给朋友,如今什么都这么便捷,却也显的什么都不这么珍贵,节日的祝福如此简单,书信省略了,电话也省略了,把短信一个一个拼音拼好的字删掉,换成了群发,每逢节日的时候却又发现那么多的文字那么有新意的段落,都显得不够好,群发一发,节日这件应付的事,也就应付的差不多了。可到最后发现如今连这点“应付”都懒得应付了。
看书终究不是这个时代唯一的选择,我年少的时候确实喜欢读书,喜欢闻一多、鲁迅、老舍……他们的书这些书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影响了我的看书视角,当然在一些写作的方面也是颇有哪方面倾向,字里行间总是脱离不了讽刺和悲伤的感觉,年少的时候喜欢这种风格,等到这个时候也就喜欢了这种风格。可如今我也变得不再喜欢看书,
一是现在电子设备普及甚广,感觉看书的渠道多了,可以下载软件在手机上看书,手机软件巧夺天工的把屏幕设计成书本的颜色,翻动的感觉也很合理的设计成翻书的感觉,记得早先读过一段话,聪明的商家把塑料花巧夺天工的设计成半凋谢的状态,花儿既不能永远拥有绽放之美,也不会变成凋谢的花,生命和凋谢共存,不知悲幸。如今再看这些手机里的电子书感觉不到一丝的生气,翻动几下,便索性关上,浪费了自己的情趣,如今往复之来却发现能够看的下书的人也是独立之中的一股清流。
如今的书籍,多伦多类,意味散淡,话说早些年的书的浓愁淡意让人不仅让人心生寒嘘,读了几篇,心有所感悟,也不枉在这人间多走了几回。但却如今,为字而字,书里写出的也就只有字可言,随意堆切。读者读了以后也只有哈哈大笑一顿而已,我想着这算是好的,有的读了半天,不胜甚喜,慌乱扔到一旁的比比皆是。
其实阅读是一种习惯,坚持不易,因为不像一顿饭一样可以让人立即产生物理上的感觉。有许多的人并不是可以真正的把握读书的含义,作者和读者的心思是否一直联系着两端人最开始内心的出发,那个时候我知道每个人都是有孤独的,但我却不知每个人的孤独都不一样,就像我已经饱尝了塞北的风情,终于不再留恋它,可是每每还是会回首,每每回首眼泪还是会被风沙吹下。开始我知道书是我的影子,后来我还是把阳光丢下。我的故事在延续,书的生命依旧强大。我其实终将明白,书未曾离开,也未曾远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动轨迹,而书是从来不曾脱轨过的作家。
我不知道那些年读过的书对我有了什么,是好是坏,还是我真的不懂感激,把一些好的情感折磨浪费成了往日的笑点。又或者是我在某个地方高谈阔论引以为傲的资本。也许也已经成为我心头永远不会改变的执拗。读来读往。好书很多,一辈子不足以敷衍,但总有几本能让你心有所解,别吝啬你的时间去搭讪书籍,古而今来没有人能欺骗的了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