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一心书屋,一起品读文学经典~
最近读到几篇散文,是关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诲。文章中的父亲或母亲都是很普通的人,他们有的没读过几天书,有的没出过几次远门,但是当孩子误入歧途或是感到悲观的时候,他们却能以最朴素的话语,让孩子迷途知返或是重新振奋精神。我看了这些散文,就像亲耳听到那些教诲一样。那些文字,让我的心里时常翻滚起一阵阵热浪……
那些母亲教给我们的道理
莫言曾写到自己的母亲,他说那时候一大家族的人生活在一起,母亲是最累的那一个,还常常吃不饱饭。有一天,他看到母亲在干活,嘴里却在哼着小曲。这么苦的日子都没有让母亲绝望过,她这种乐观的精神让莫言很受触动。在家里最艰难的时候,莫言总是担心母亲寻短见。所以每天他放工后,一到家门口就会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才安心。
有一天他回家喊母亲,却没有听不到她的回答。他慌了,到处找也找不着母亲。他以为再也见不到母亲了,就难过地哭了起来。母亲这时回家了,看见他在流泪,就告诉他:“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也知道儿子是以为自己寻短见了才难过,就说:
“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这句话太重要了,因为没什么比母亲的坚强更能让孩子感到心安了。莫言说母亲这种“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一直伴随、激励着他。有人说母亲是不能在孩子面前流泪的,因为她是孩子的一面旗,如果这面旗倒下了,那孩子还怎么有勇气与困难搏斗呢?
在贾敏的散文《母亲的微笑伴我成长》中,也讲述了母亲对他的鼓励和安慰。
当他高考失败时,母亲安慰他“以后还有机会的”。他要去当兵了,母亲就勉励他,说:“到部队要好好学习,刻苦训练。”当兵第二年的夏天,母亲挤了两天火车去部队看他,对他说:“你虽有成绩,但不能骄傲。”后来,母亲患上了急病,康复后母亲安慰他,说:“别怕,现在不是没事了嘛。”
我们小时候可能会觉得母亲唠叨,长大后才发现母亲说的道理都是那么的有用。
如果我们明白失败了以后还会有机会,那我们在工作中就可能不那么容易感觉消沉。如果我们早一点懂得读书学习的时候要刻苦,要用功,也许回首往事时也不会有那么多遗憾。如果我们知道取得成绩不要骄傲,或许我们就能少走些弯路,多一些踏实进取。长大后踏上社会,如果有个人能时常激励着、鼓励着自己,该多好啊。可惜年少的时候,我们却总不懂得珍惜。
还看到一篇文章,叫《座位就在身边》。讲的是作者上学的时候,每次坐火车回学校都很难买到坐票。母亲就千叮咛,万嘱咐,告诉他上车后嘴巴要甜一些,要敢说话,问问那些有座的叔叔阿姨大哥大姐们到哪里下车,好有目标地等座位。
作者听了母亲的话,上车后总能等到座位。表面看起来,母亲是怕孩子站两天两夜受累,其实,母亲也是在教孩子学会和人沟通。有的孩子不爱和人打交道,一方面是性格原因,另一方面其实也和家长的启发有关。如果能多鼓励鼓励孩子,让他们敢说话、出门不胆怯,会让孩子受益一生的。
那些细雨无声的爱
其实,父母一般都是不爱给我们讲大道理的。他们对我们的关心,有时候流淌在日常话语中,有时候就只是默默地埋藏在心底。
赵丽宏有一篇很感人的散文,名为《挥手——怀念我的父亲》。他用细腻的文笔,写出了动人的父爱。他的人生中,曾三次离家远行。第一次是去郊区的住宿中学报到,那时他才十四岁,从没有离开过家,心里有些忐忑。
父亲觉察到了,就给他讲自己小时候的经历。父亲说自己十二岁时就离家去外地学做生意,那一年冬天冷得早,他就只穿了两件单衣,差点冻死在路上。临别时,父亲和他说:“以后,一切都要靠自己了。”是啊,离开了父母,就要自己闯荡了。父亲的话语里含着不舍、心疼,也含着一份沉甸甸的爱。
第二次离家远行,是他去农村插队的时候。父亲由于一些原因,只能送他到离家不远的车站。父亲说:“你自己当心了。有空常写信回家。”
车子开动了,他看到父亲勉强地笑着,眼里却有闪烁的泪光。后来,恢复高考后,他考上了大学,准备去学校报到。那时父亲已经快七十岁了,只能送我一段路。他走着走着忽然发现父亲的脚步慢了下来。回头一看,父亲已是泪流满面。父亲说:
“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开家呢?我还能送你几次呢?”
我们年少时离家,想的是前程,可父母想的,却是我们。无论我们去的远方有多光明,在他们的心里,总是会不自觉的难过的。多少担心和惦念都纠缠在心头,却只能对即将远去的游子道一声“照顾好自己”。
多年以后,赵丽宏在一家书店办签售会。他再三关照过父亲,说当天人多,还是不要来了。签售会那天,书店里人山人海,他担心地看了一下,还好父亲没来,然后就安心地签名。
一个小时以后,他不经意间抬头,发现人群之外,父亲拄着拐杖正默默地看着他……他无法想象父亲是如何挤过人群,无法想象父亲是如何拄着拐杖走上书店二楼。父亲只是朝他挥手,微笑,就像从前送他离家时那样。
孟郊的《游子吟》,我们从小就会背,可那时并没有很深的体会。如今再想起那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明白儿女的孝心,相比于父母的恩重如山,是多么渺小啊。诗虽是对母亲的歌颂,但其实父爱何尝不是一样的深沉。
他们的爱,就像那无声的细雨,滋润我们的心,让我们的一生都被爱包裹着。
有一篇文章,名为《母亲的〈锁麟囊〉》。母亲没什么文化,女儿却是海归的博士。那时,女儿因为工作不顺,有了轻生的念头。可她一想到母亲含辛茹苦地供她读书,就不忍心独自离开。母亲爱听评书,可女儿觉得很聒噪。有一回她甚至嚷了母亲,说她能不能别听“这种东西”。
自从她说过母亲后,家里就再也没有评书的声音了。有一天,她听到楼下有人唱京剧,她随口和母亲说那京剧唱得不错。从那以后,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楼下的京剧声传来。她慢慢地喜欢上了京剧。京剧把她灰色的生活点亮了。后来,她换了工作,也从抑郁的情绪里走了出来。
她带着礼物,准备去感谢楼下那位唱京剧的“恩人”。当她说明来意后,那人却说:
“我本来只是心烦的时候偶尔来唱唱,你的母亲找到我家里,问我唱的是什么,还请我再去唱……”
原来她的“恩人”不是别人,正是生她养她的母亲。她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母亲记在了心里,是母亲,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她觉得母亲的品味低俗,却不知道母亲一直默默地爱着她。她念书念得多了,瞧不上做零活供她的母亲,可在母亲的眼里,她一直都是心头的宝贝。母亲的爱,是无法改变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读完这些故事,这句诗在我脑海里久久回荡着……
惟愿天下父母,安康顺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