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暂时还用不到,但是并不影响我,分享给别人,毕竟道理都是通的,孩子懂了,大人也受益。
001、二八效应(要事优先)。父母头疼的事很多,长远看,多数都不重要,做好其中的20%就能影响全局。
002、马太效应(强者愈强)
阅读能扩展(背景)知识,阅读量大,学新知识更容易,所以强者愈强。
3、正态分布(均值回归)
学霸的孩子,天赋大概率不如父母;学渣的孩子,大概率超过父母。
老天喜欢掷骰子。(有人说学霸的孩子永远碾压学渣的孩子,这有抬杠的味道。其实,只要做好了第17条,学渣的孩子也会是学霸。)
4、边际效用递减
70分变80分,简单;95分变100分,很难。小学生如果可以轻松考到90分,说明知识掌握很好,没必要刷题刷到100分(这也是其爸的做法)。
可以省下时间阅读、实践、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可以适当提前学。(陈省身:不要考满分。)家长陪娃少,不利于亲子关系;整天腻在一起,也没有必要。
5、反脆弱
大人过度保护,孩子小时候从不犯错,以后容易犯大错。
6、逆向思维。
拔苗有风险,长远看未必有用,避开大坑,一定功德无量。避开最坏的结果,反而是最紧要的事。
【这个理念我在《清醒思考的策略》中有看到过。只要避开不好的,那剩下的,就算不尽如人意,但也是最好的安排。】
7、搜索论
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是贯彻始终的大问题。但具体操作上,最好是走一步,看一步。
重要的是做好当下。学龄前,适当关注小学,不必因高中而焦虑。(不焦虑不是说不关注) 网民:焦虑的时候,记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平安健康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普通人。
任何期待,都应该是完成这个目标后,再给予。否则所有表面上的优秀,都不堪一击。
【这个最有意思,可以多品一下】
8、能力圈
(围绕自己最熟悉的领域进行投资)。学龄前,很多家长都可以做很好的学业启蒙。
上学后,父母抓学业习惯,具体功课交给专业人士(老师),这样可能更好。(家长最适合教给孩子的东西,只有态度、方法,学科知识只有极少数家长精通。态度、方法做好了,成绩自然优秀。)
9、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
平时重在查漏补缺,不要老是盯别人家的孩子,修炼内功少比较。
选拔性考试,才是分数为王。我们只能管理过程,管理不了结果。
10、默会的知识
智慧不可教,孩子靠模仿和实践得到智慧。孩子的好品质,不靠育儿技法,靠大人自身的点滴示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