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曾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孩子的背影即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所谓母子一场,只不过你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是再不舍,你还是一定要让他离开,才能展开他自己。让他去见一见最美的风景,最好的生活,不是让他贪恋这些,而是让他知道,在他生活的世界之外还有更好的世界,值得他去努力奋斗。出去看看,是为了更好地回到生活。
这是龙应台为作为父母的教育方式,你不出走,你不知道这个世界的辽阔、不知道这个世界的美好,因为你的眼界被囿于在一种生活里太久,看不到还有别的生活方式。但是也有一些父母不这样想。他们宁愿孩子笨一点,能力差一点,这样,他就可以留在自己身边,不会飞走,不然的话,老的时候连孩子都看不到,相当于白养。
这样的想法,你同意吗?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站在父母的高位规划孩子的人生就是一种控制。并且这样的控制也显示出了诸多明显不合理的成分。
于情:孩子的一生,主要是为了实现他的人生,做他自己才是他的生活。赡养父母只是他支线任务之一,将其升格为主线任务,甚至是他人生的唯一目的,那相当于将他当成了奴隶。你变成了对孩子最残忍的人。同时刻意让孩子能力差,一直留在身边压制他,他们一般就是顺势躺倒,反正有强势的父母解决问题。指望他们在父母衰弱的时候撑起家庭,照顾你,那对不起,一辈子没练过这种技能,无中不会生有。
于理:按照现在的人均寿命,一个人真正进入晚年,都快到80年岁了,将来可能更迟,那时候你的孩子也不再年轻,无法亲力亲为照顾你,任务分解外包给市场,是必然的,一个人的老年,将在护工(现在是人,将来是机器)与医生的关照下度过。钱多,养老质量就高一点,而能力弱的孩子支付不起更多的钱。他将让你陷入双重困境:你除了要攒足自己的养老钱,还得留点钱给他养老。有能力的孩子,离开父母是必然。父母能做到的是爱永不消失,但父母的决定性将退位。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具备独立行走的能力,离开父母,让孩子的能力更强。一个人只有具备把自己照顾好的能力,才有可能照顾好周围的人,如果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怎么可能给别人幸福。不独立,更多的是养育了一些巨婴,依附、畏缩与恐惧,就会成为自己的主要气质,最后就演化成笨孩子、笨家族。
为什么在同等条件下的家庭,会培育出完全不同的孩子,观念的作用真有致命的区别,就像路标一样,孩子站在路的分岔口,一边是强者之路,一边是弱者之路,那些将来成为强强者的孩子,他们的起步并不难,只不过是往强者的方向迈步而已.。
你走过的路、看过的书、都会化作你的气质,藏在你的一举一动中,走很多的路、看很多的风景,他的气质一定是丰盈而饱满的,他的生命之路也注定充满了色彩,而久居一处,未见面世面的人生一定是苍白而贫瘠。
作为一个父母,你愿意看到一片远方的让你骄傲的沃土,,还是身边的一片干涸的土地。
作为父母:把蓝天还给孩子,让他独立自由的飞翔,实现他人生的华美;
作为孩子:最美好的孝顺就是把自己的光和热散到远方,实践““游必有方”的志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