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都无法遗世而独立的存在着,必然都会和其他的人和关系产生必要的连接。而你的生活质量其实大部分来看也是取决于和这些连接关系的质量如何。
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以为的“人脉”到底是什么呢?是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帮到我们的人吗?还是那些你觉得可以通过中间人的连接而达成某些目标呢?
最近在看刘润老师的《底层逻辑》,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书里写到:
那些能帮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脉;
只有那些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
和我们日常以为的人脉关系竟然是截然相反的。人和人之间建立关系的基础是信任,而关系的升华则是是否能够为彼此提供价值。
如果想要积累人脉,能做的事,就是不断积累自己的价值,并不断的输出自己的价值。
当你能帮到越来越多厉害的人时,你的人脉才会越来越广。
前段时间在读老猫的《区块链投资笔记》时,里面的一篇文章里,提到了“带宽”这个概念,这里提到的带宽指的不是连接网络的带宽,指的是思想的带宽。
好像一个人同时无法做几件事一样,因为注意力总是有限的,而我们也只是能够把时间和注意力放到有限的人和事上。
对于人际关系来说,多数的普通人密切沟通的人数可能不会超过10个,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其实我是有点惊讶的。
但是当我在看到冯仑老师的一段描述的时候,又发现了异曲同工的地方。里面提到过一个叫做10-30-60人脉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人一生交往的关系是10-30-60.
当你遇到危难时,能借钱的对象不超过10个人。每天你都可以想一遍, 谁能够借钱给你?就算是把亲戚、父母、朋友都加上,你能张口借钱的对象也不会超过10个人。
再往外一层关系就是熟人朋友、经常打交道的人等,这些人加起来大概不超过30人,其中还包括我前面说的那10个人。所以,虽然你电话本里的人有很多,但其实你多数都记不住,有时候干脆忘了。
最外一圈关系是所谓的熟人,也就是打电话的时候记得住这个人,而且也大概了解他的背景,但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见的那种朋友,这些人最多也就是60个,这60个人还包括了前面的30人。
所以,人这一生,其实不需要太多的关系就能应付得了。
需要花精力去了解的人,其实很少,不会超过60个。只要把与这60个人的关系维系好,就够你用一生了。
当看到这样的文字和思想的时候,总是会觉得很释然。会觉得让人从繁乱复杂的世界中解放出来的感觉。
在人际关系上,其实我是有点封闭的,一直觉得只有投缘的,价值观相同的,且聊得来的朋友才会花时间和精力来维护,其实说是维护,反倒是不需要刻意维护的,因为相处起来觉得很舒服,没有负担,且交谈起来更加的随心所欲,是真实的自己。
朋友,不需要多,但是需要精。是那种你有问题需要帮助,对方会二话不说就站出来帮你解决问题的人。
在这方面,其实我做的不太好的一点是:不善于主动寻求帮助。潜意识里总是会觉得找别人帮忙就是在麻烦别人,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但是当朋友遇到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一定是义不容辞的。
其实,当我能明白了人脉的本质是平等和价值交换的时候,也应该适当的转换一下思路,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才不会不好意思向朋友发出求助的请求,这本质上其实也是一种资源共享。
可能是我不希望别人觉得自己觉得需要帮助,时间久了,好像真的就变成了什么事情都只是靠自己,却忽视了合作的巨大力量,甚至可能产生的更大的可能性。
也不太擅于主动联系别人,总觉得懂的自然懂,不懂的说再多也没用,其实也是不对的。再好的关系也是需要维护的,记得笑来老师说过,他有很多十几二十年的好友,只要是他认定的值得相交的朋友,都是主动联系对方的。真是一个不仅知道而且做到,还能给学生们做榜样的好老师啊!
看完了最近的几本书中关于人脉的一些观点,对我自己的一些感悟是:
对人际关系的数量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不求多,但求精,60个就够了。
要多想想能为对方提供什么价值,去做价值交换
觉得值得一辈子长期的维护的关系,需要自己主动去联系
读书真好,能够把困扰自己的问题或者一些长期以来有卡点的问题,帮助自己梳理清楚。
你觉得遇到的问题,其实在很多年以前的前人都遇到过,且已经明明白白的给你讲清楚了,就看自己愿不愿意去找到并转化为自己的理解。
建立高质量的人脉关系,从主动的提供高质量的价值做起。且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累积自己信用成本的过程。
人生就像一杯佳酿,越品越醇。慢慢来,比较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