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宝宝入园一周了。
感觉孩子突然长大了好多,昨天放学路上,爸爸问孩子:“需要我抱你一会吗?”,孩子爽快的回答:“不用了,因为我已经长大了。我来帮你捶捶背吧…”
回顾这一周,有发现、有感悟也有成长,记录下来,以作留念!
第一天
满怀期待,带着好奇和一丝丝兴奋一蹦一跳的走进幼儿园,一切都是陌生的,也是新鲜的,看看这儿、摸摸那儿,来不及和爸爸妈妈说再见。
下午有些想妈妈了,放学时,终于见到妈妈了,小嘴一撇带着哭腔:妈妈,没有你在我身边,我好想你啊!
第二天
没有了第一天的兴奋,却也乖乖入园,一整天状态还可以,看得出有点撑的感觉,中午睡觉前还闹了一会。下午放学时见到妈妈刚要撇嘴,一转脸看到奶奶,马上笑了,一路上奶奶絮絮叨叨说着、问着、夸着:“幼儿园好不好?上学多好啊!可不能哭奥…”。我看到孩子情绪不是很高涨,便弯腰抱起孩子,问道:
“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想妈妈?”
“想的。”
“见不到妈妈你什么感受?”
“着急、难过”
“也很委屈,是吗?”
“是的”
“还有吗?”
“没有了”
“你想哭吗?”
“妈妈,我可以哭吗?”
“当然可以了,如果你觉得委屈、伤心,只要你想哭,你就哭。妈妈都上大学了想家的时候还哭过呢。你这么小,见不到妈妈哭是很正常的,你已经做的非常好了,在幼儿园你一个人也不认识,还能一边担心害怕、一边坚持去上学,这种行为就是坚强、勇敢。你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孩子,妈妈很骄傲!”
于是,孩子趴在我的肩上委屈的哭了两声停下了。我再问:
“现在什么感觉?”
“开心的感觉”
“还想哭吗?”
“不想了。妈妈,我们一起回家玩奥特曼吧。”
奶奶在一边不乐意了:“你不要抱孩子,就得撂撂孩子省的光想你。孩子好好的,你干嘛让他哭?就得告诉他不能哭…”
婆婆的话让我想到第一天送孩子入园见到的一副场景: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停在院里伤心的哭着,不愿进教室。她的家长站在园门口生气的大声斥责:“你都已经在家里呆了好几天了,怎么还哭?你要哭到什么时候?丢不丢人?…”
这样的场景,这样的话语,我想对有的家长来说是并不陌生的。或是因为心疼孩子舍不得孩子哭,或是因为心烦不接纳孩子的哭,或是由于自己的面子、认知局限不允许孩子哭等等。
总之,哭是不可以的。
到底孩子能不能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还是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孩子为什么会哭吧。我认为孩子的哭,只有两种状况:除了生理的原因(比如身体不舒服等),就是心理的因素—内在有情绪,哪怕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比如想得到某个玩具等)。
一如那哭泣的小姑娘,看似是不愿上学不愿进教室,也许背后是由于安全感的缺失,内心有一份强烈的担心害怕、恐惧焦虑。而家长的指责会加剧这份情绪感受、同时有的孩子还会产生一份自责羞愧的情绪,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重要、不被接纳、甚至不被爱!
所以,面对孩子的哭闹,我们要学会去看背后的情绪和动机,情绪和动机总没有错。
接纳他的情绪和动机,帮助孩子认识情绪、管理情绪是每一个做家长的必修课。
事后,我和婆婆单独沟通:情绪来时如洪水泛滥,单纯靠围追堵截短时间或许有效,但水依然在(正如情绪被积压在身体里),当不断有情绪也就是又有源源不断的洪水漫灌,总有决堤的那一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从小很乖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的原因之一:为满满的情绪找一个出口而已。
相反,如果我们能看到孩子的情绪、接纳这份情绪,引导孩子正确释放情绪,那情绪便如水一样,顺其自然、健康的流经身体,不留多少痕迹…
正如我家孩子,从第三天开始,这两天早上入园时,会哭着告诉我:不想离开妈妈,想和妈妈在一起…
也只是哼哼两声,一转眼进到教室,该吃吃、该喝喝、该干嘛就干嘛,一切好好的,基本上不用老师管了。
婆婆说:他这是在你面前惯的…
老师说:他已经适应的很好了,状态特别好…
我明白,对于一个不能自食其力的孩子来说,出门在外,心中有爱,犹如卡里有钱…
在刚刚和孩子分离之初,我能做的就是不担心、不焦虑,高品质陪伴,甘做孩子的能量加油站,让孩子的爱箱常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