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书笔记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书笔记

作者: 读书笔记汇 | 来源:发表于2023-04-25 09:54 被阅读0次

    “术从简,道从心

    在我看来,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应该说,没有哪个人的学习会超过这个范畴,而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很明确了,那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

    在我的定义里,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也就是说,上述三条信息是不是知识不是一个客观存在,它取决于了解他的人能否使用这些信息改变自己的行为,产生新的结果。

    如果你看了一篇文章之后点头称是,然后生活照旧,那么这篇文章和其他所有类似文章一样,都只是一个信息。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了解一个观点之后,受到启发,改进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这个信息才是知识。

    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能力,我们一生就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所谓公共基础课,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等。市面上有海量的书籍在介绍这些知识,我们学习和掌握起来都比较方便。在这个层面,我们的学习就好像士兵训练踢正步、瞄准和射击这样的军事基础技术一样。

    而专业必修课,就是我们所选定的专业方向。正如前面说的,这个专业不是指学校划分的专业,而是指能够打完整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在这个领域里,你要跨学科地思考、解决问题,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而这种系统解决问题的知识往往是内隐的,需要我们在不断实践、思考的过程中,领悟到跨领域知识交汇的微妙之处。

    而通用必修课,就是要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我们经营的领域是如何产生的?影响这个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有哪些规律会普遍地影响这些事物?这就像在深刻理解一场战役为什么爆发,会以什么样的脉络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究竟是什么一样。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读书方法的升级: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那具体应该怎么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呢?我最常用的方法有三个: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兰迪·波什是一个有热情和梦想的人。他在自己的演讲中推荐了一本书——《一分钟经理人》。这本书非常薄,但是里面有一个观点却非常吸引我:“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触及了最关键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不改变,常常因为我们没有得到正确而及时的反馈。

    我瞬间受到了启发:原来日记中不仅仅要写感受,我还应当把一天遇到的事情进行分类,然后依照不同的分类进行思考。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日记不再是流水账了。你必须对一天的经历进行思考和反思;否则,一个分类底下写不了几句话。

    •自定义最适合自己的日记方式

    当时我就看到一本书,叫《晨间日记的奇迹》,是日本人佐藤传写的。这本书中,他提到了用“九宫格”写日记的方法,也就是把每天的生活分成9个格子来记录,每个格子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定义。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记录、定期回顾与付费购买。

    如果我们站在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维度回顾审视自己的生活,会有更多奇妙的发现。可是怎么回顾这么长时间的内容?

    有一个方法:时间线(time line)回顾法。这个方法分为三步:

    1.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状况。

    •让我们现在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取得的成就是什么?

    •遇到的困难与障碍是什么?

    2.用三条线索记录过去10年的关键事件。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件

    •发生在家庭、公司或自己所在机构的重要事件

    •发生在全局(组织之外,包括国家、世界)的重要事件

    3.看看这些事件有什么关系,它们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哪些因素比其他因素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如果我当时采取其他行动,可能有什么不同?在类似的背景下,其他人采取过什么行动?有什么值得我借鉴的?

    查理·芒格所说的下面的话,才感受真切: 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比如,生理学上的结论:学习知识和行为之间的密切性与对应的神经链强弱有关,神经链越强,学习掌握得越牢靠。而要强化神经链,就要反复训练,这一点巴甫洛夫做了很好的证明。所以,持续高强度练习是提升能力的必由之路。同时,对于刻意练习的目的性,我们还可以与第二章“刻意练习”那一节中提到的心理表征联系起来——只有构建提升心理表征,才能把练习从低水平重复提升到更高层次。

    前面我们提到,熟练地掌握事物发展的基础规律,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我们就能逐步培养“预见性认知”的能力。用一个等式来表示:      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基础规律)+获得具体信息的数量与质量

    其中,基础规律就是本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临界知识。而预见性认知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问题的界定:我们面临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在我看来,人们对问题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现象解释、技术规律解释和通用规律解释。

    所谓黄金思维圈,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人脉对我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感,提供情感慰藉;第二,信息,提供信息情报;第三,能力,分享资源能力。

    人际关系的“结构洞”

    结构洞是指两个关系人之间的非重复关系。结构洞是一个缓冲器,相当于电线线路中的绝缘器。彼此之间存在结构洞的两个关系人向网络贡献的利益是可累加的,而非重叠的。

    人脉蜂窝:从串联到并联

    A计划,是你目前能够长期从事,并且值得持续投入的工作,例如你现在的工作。

    B计划,是在A计划之外,你应该给自己创造的新职业机会。万一A计划有问题,你可以有应对的方案。

    Z计划,是用来应对最糟糕状况的备用计划,即假如有一天,你倒霉透顶,你的A计划和B计划都失败或失效了,你应该有一个可以保证自己生存的计划。比如,存足够的钱,在半年没工作的情况下,生活质量也不会下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bu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