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曾一度喜爱外国文学,喜欢古典诗词。后来做了老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中不慎跌入一种追求词藻唯美的怪圈。直到读了殷满仓老师的作品,才真切感受到了朴素语言的力量。
朴素的语言,那是跳跃时代的脉搏,那是闪烁生命的火焰;那是历经岁月沧桑淬炼过的笑容和泪水,那是一本泛黄的自带光芒的生命书册。一种我不曾见识过的坦诚与坚守,在他的朴素里奔涌迸溅,洗却了很多文人的虚伪矫揉和疏离,那是距离灵魂最近的文字,那是烟火泥土缠绕心田的文字。我被打动了,一如他的《父亲的自行车》,缓缓地碾过我的心田并行向远方。
读罢此文,我的眼前不断交织出现父亲与自行车的形象,那辆几十年来伴随父亲身边的自行车不就是父亲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穿过朴实而饱含感情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年轻的男人虔诚地半跪着,在象征他荣光的自行车面前,细致而又踏实,一圈一圈地,洁白的塑料条在他手里翻飞,与其说他在用塑料保护自行车,不如说他在装扮美化。那疼惜的目光仿佛那车是他的荣誉,是他的爱子,他要精心地打造,用心地打磨,他要用它让美好延续下去。
不是吗?当他看到调皮的儿子把心爱的自行车固定好,兀自陶醉在蹬伸脚踏板链环空转中,他没有生气指责,而是耐心地教儿子学骑自行车。一圈一圈,那一片空场地,岂能容纳下护守携扶的拳拳爱子之心?
儿子第一次骑车上学,父亲千叮咛万嘱咐,儿子推着摔坏的车子满怀愧疚回家时,父亲没有责备而是关心鼓励。爱车虽贵,矜贵得过儿子的成长吗?想想现在有多少年轻的父母,因为孩子犯点小错动辄吼叫责骂,忽视孩子内心的想法,实在不应该不明智。
这些父子之间琐碎的小事,说起来都是故事,写起来全无高深,却都是泥土里开出的花,染着尘埃,浸着风霜,满满都是回忆一兜喽都是温情,怎不叫人欢喜令人怜惜感慨。
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拥有一辆自行车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所以父亲是成功的。成功的父亲把自行车交付给儿子,儿子一路挫折一路打拼,骑着自行车硬是骑出了一片艳阳天。上学,办刊物,做生意,……直到再补习功课成为公职人员。这期间,父亲的自行车一路相伴,给了作者莫大的方便和无私的支持,直到用无可用返还父亲。我在想,骑着自行车怕也是骑着父亲的期望吧,我还在想,是父亲的坚强朴素滋养了作者吧,为何他的文字里有一种打动人心的魔力,大约源头就在此处——接近大地的气息,把根扎在生活的泥土里,才会飘溢出的原汁原味的芬芳。
一个饱经世事沧桑的老人,要强了一辈子的男人,如何能够经得起岁月的刻薄。父亲老了,拿不起筷子走不了路,甚至不如门前落满灰尘全身都响的破自行车。辛苦打拼了一辈子,在本应好好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却遭遇生活无情的打击。最令人痛楚的是父亲被基金会骗了半辈子的血汗钱,却还记得和他一样受骗的众乡邻,他承受了他无法承受的重量,他承担了过多本不应他一人承担的东西,那是这个社会的毒瘤,毒液却侵害了善良忠诚的人。透过父亲,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受害于基金会的劳苦的底层人民,他们梦想着过上好日子,把养老钱甚至棺材钱连同身家性命交给了某个组织,最淳朴的信任和乡情遭遇了最糟糕的危机。作者将语言的根须伸向了社会的大背景,窥测人性的本真,朴素到入木三分。
生活就是时时刻刻不知道如何是好,木心这么说。父亲优秀而孝顺的儿子,作者自己,此刻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能真诚地祈祷。顺应天命,顺势而为,也许是生活的大智慧。苍老的父亲在生活一地鸡毛时,病了,不苟言笑,任谁也撞不响。但他把肚子里的处世经文已经写在沧桑的脸上,你,读懂了吗?一如那辆没有了瓦圈焊接了许多别的零件的自行车,你读到了什么?
父爱如山,一如生活如盘。生活如山,一如那辆自行车,不知它能否依然转动?但是我相信,只你敢骑敢蹬,它就能骑行如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