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问一世界》读书笔记II

《一问一世界》读书笔记II

作者: 内心的小孩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17:28 被阅读0次

    1 、卡内基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但仅仅捐钱还不够,他同时认为钱应该捐给那些愿意为改变命运而努力的人,所以教育就自然成为他的首选。他《财富的福音》一文中声明:“那种以慈善的名义随意捐钱的人比守财奴还要可恶,因为这可能制造型乞丐。”(不禁想起国内很多补贴政策滋生起来的产业,最终都惶惶不可终日,首先不符合经济学规律,其次在滋生人性懒惰贪婪的一面。)

    2、盖茨说他认为巴菲特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他的日程极不饱和,而巴菲特掏出的日程本,本然字迹寥寥,言下之意:“孩子们,别整天把自己搞得很忙,多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不知从哪看到,忙拆开的意思是心亡,也就是人变成了一台只会不受自己控制的机器。这么想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好的,它能将人从繁冗琐碎的基础操作中解放出来,让人站在更高更有感知度的层面去思考和提出新的想法。)

    3、讨论的过程既是对知识的高浓度提高,又是对表达能力的残酷锻炼,两者相结合的最好效果是催生“创造性的思维”,这个思维是对一名学生知识体系和表述能力的全方位锻造。(讨论是中国式教育最欠缺的环节,即便是一线城市排名很靠前的商学院,也还存在理论式填鸭教育的模式,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并不踊跃,制度的设计也一直沿用旧有的框架,不见革新。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论创新的结果怎么样,走出创新的第一步就变成非常重要的事了。)

    4、蒋昌建缘自母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教育,大学时代理想主义的渲染,再经过复旦八年的严谨历练,在接近真理的路上,蒋昌建更趋于谨慎和保守的方向,在这个方向的视野中淡出的是“二元对立”,凸现出来的是“多元融通”,是回复到“人”之个体生命的具象关照,而不是往日对于宏观、抽象主义的热衷。(这种真正“多元视角”+“关注个体”的生活理念,若长足的经历与成长,是很难产生的,这个境界一直也是我自己所希望能达到的。)

    5、当杨澜带着平视的眼光去观察的时候,发现美国其实和中国一样,并非天堂,亦非地狱。当她带着平和的态度去和美国国民对话的时候,也收获了探究真相的方式和途径。她得到这样的反馈:“你的采访真的是为了找到真相,而不是带着自己的观点来找我吵架的。”(给别人贴标签,也是不甚可取的作法,这跟偏见是一层意识。而人只有在见多识广、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产生更加包容的心态,减少偏见出现的频率,离真相更进一步。)

    6、这无意中肯定了杨澜正在成熟起来的新闻价值观。那就是“突破偏见”。尊重个体生命的经验,而不是简单地武断地贴标签,这种能力叫分辨力。它不只去迎合某一种思潮,而是有一种相对清醒的独立的思考能力。(分辨力,对于有时依旧忍不住带着偏见看问题的自己,显得格外重要。习惯于用自己的经验习惯去想象谈话和交往的对象,这其实无法实现真正的认识与了解。最好的交流方式应该是怀着一颗好奇心和平等心,去提问,让对方更多地、更自由地表达自己。)

    7、语言哲学奠基人维特根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语言的边界,是我世界的边界。”掌握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绝对不仅仅是获得了一种学习工具,而是得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甚至是被引领着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进入一种文化的比较,对于不同世界的一种比较。

    8、基辛格哪里知道,为了这次采访,杨澜几乎通读了他的全部外交著作,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和资料,临场的那份从容是建立在大量的“功课”基础上的。(哪有什么看起来毫不费力,都是因为暗地里付出的十分努力。我现在遇到每一个人,开始习惯将光环从TA身上拿开,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看待,也不再认为一个闪闪发光的人,就只是闪闪发光而已,TA或者TA的家庭甚至家族曾经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只是没有展示出来而已。Just keep calm and carry on,用自己的节奏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尽可能做让自己快乐的选择。)

    9、正如普利策奖得主艾美·高斯坦所言:成为好记者的两个特征——好奇与坚持。

    10、媒介所提供的见解也许只是一种见解,所有的见解也只是一种偏见而已。那么,真相到底在哪里?答案是:真相,就在你不断突破偏见而最终掌握的背景中。P90

    ---------------------------------

    很小的时候看《傲慢与偏见》,很喜欢里面Mr. Darcy和Elizabeth的成长背景差异和个性冲突的展现,这与《乱世佳人》里Scarlett和Rhett之间的致命吸引和相互冲撞,当然,这是在文学作品的爱情故事里,因为有情感的纠葛和命运的安排,最终原本像冤家一样的两人,关系都极其深厚。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往往是,速食时代,速食爱情,速食关系,在利益牵扯不足的关系里,偏见更容易产生的不是更深的相互了解,而是相互嫌厌,以及距离上的疏远。因为没有那么多契机让你了解到这其中诸多的误会,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以后是不是可以更多地放下自我,感受对方的情绪和语言以及身体动作,从而更加靠近真相,更加好地维护这段得来不易的关系。

    其中,另外一个导致目前人与人之间关系淡薄的原因,便是如今媒体宣扬的思潮的影响,人们把效率当做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对待人际关系也是这样,失去了耐心与倾听,压缩了时间与陪伴,放弃了努力与坚持,甚至认为好的情感关系是可以用物质和金钱来衡量的。这是一个如此致命的错误,因为牵扯到物质和金钱的感情,往往最不牢固,因为这是外生性的存在,跟你本人有关,但并不能代表你本人,因为可替代性足够强。

    偏见,或许是因为看的世界还不够广阔,走过的低谷和山峰还不够多,见识和阅历还不足以让你理解一些现实的存在,这些恰好是急不来的,所以才需要去经历、去成长、去尝试、去失败,然后去理解和感悟,生命和关系的真正内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问一世界》读书笔记II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cj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