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入职,第一次和自己团队开会时的情形以及自己大脑中的思绪还历历在目。
会议上,这些陌生的小伙伴,讨论起问题来各有各的“模样”。对于这些“模样”,我的大脑在飞快的做出判断:有的言语犀利——这个人很强势;有的剑拔弩张——这个人容易激动;有的观而不语——这个人心机深沉;有的欲言又止——这个人有点懦弱;有的玩手机——这个人没什么工作热情;有的人在操作电脑——这个人打酱油。
这就是我对团队伙伴的第一印象。当时我就有些后悔,感觉自己选错了公司,和这样一群人在一起工作,估计会把自己毁了。但又不甘心才入职没多久就离职,心想着反正平时交集不多,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这个预判大错特错,虽然平时不用时时在一起办公,但还是会常有一些合作,而且会议很多,隔三差五就要在一起开会。这可能是大公司的毛病,一点事情就要开会讨论,不开会就做不了决策。
由于有了之前的主观印象,在后面的会议中,这些印象好像逐步得到了验证。每个人在我眼里都是一堆问题,专业能力不足、沟通能力差、思维固化严重、格局小、见识少、认知低。天啊~我为什么要和这些人一起工作。和他们开会讨论问题,特别费劲,要么就是怎么都不理解我的意思,要么就得用争吵的方式沟通。太费劲了,简直就是浪费生命!
至此,我陷入了矛盾和痛苦中,还差点抑郁。因为团队很差劲,但公司有很多方面我却很喜欢:公司的业务对国家、对社会都很有帮助,让我有自豪感;我的业务搭档和我志同道合;业务副总裁有洞见有深度有雅量;董事长有战略眼光和战略定力。总之除了自己所属的团队,其他都挺好的,可是我却经常要和自己团队里的伙伴合作、开会,而他们有一堆问题,让我倍感痛苦。我到底该走还是该留?
经过几个月的思考、挣扎、徘徊,我最终决定留下来。因为进公司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至少做满3年,除非有不可抗力或极端的情况,否则必须完成目标。现在并没有不可抗力和极端的情况发生,如果我放弃了目标,我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毅力的人。相较于一个差劲的团队,我更无法接受否定自己。
既然决定留下,我该怎么和团队成员相处呢?
我开始反思:我所在的团队真的那样差劲吗?如果是,为什么他们还可以留在公司?为什么工作还能正常运转?他们每个人都只有缺点吗?一个人怎么可能都是缺点?那他们的优点是什么?
我努力回想他们的言行,并把所能想到的他们每个人的优点都罗列出来,然后在日常里观察他们是否真的具备这些优点。
当我开始关注他们的优点时,那些缺点就好像没那么严重了。我发现他们每个人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视角,我开始学会欣赏他们。或许是感受到了我的改变,他们对我的态度变得友善起来,此后我们的沟通越来越顺畅,合作也越来越融洽。当然,改变不是那么容易的,过程中总会反反复复,但是因为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就会经常提醒自己,让自己多关注别人的优点。
从这些变化来看,很显然,他们没那么差劲,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只是我应了那句话“你总看见别人眼中有刺,却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别人身上的缺点,哪怕再小,我一眼就看见了,而我自己的缺点那么明显,却依然看不见。
在第一次会议中,我就看到了所有人的缺点,然后日积月累,看到的缺点越来越多,最后我“知道”这是一个差劲的团队,每个人都有一堆的问题,这些刺没有一根能逃出我的火眼金睛。我呢?主观、武断、自负,这些缺点,大的跟梁木一样,我却视而不见。
“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本身也是个缺点,只是这个缺点太普遍,所以容易被我们忽视。要克服这个缺点,孔子给的方法是“反求诸己”,凡事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从自己身上找办法。
成熟的标志或许有很多,但其中一定有一个是“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事实上,如果我们专注于如何做好自己,就不会有那么多闲心想着去改变别人了。而且我们也无法改变别人,因为改变之门是从“内”打开的,自己不想改变,别人怎么说都没用,可能还会觉得别人有什么企图。
总之,反求诸己,警惕自己眼中的梁木,是非常实用的人生智慧,它能帮我们往后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