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浅译】“各位修行人,很忌讳嘴巴上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就好像世间凡人,自己称自己为国王。只能是自己欺骗自己,事实上是不得修行的根本的。这类人,不是我的弟子。”
【解析】这一段六祖对那些只停留嘴巴上的修行者给与了严厉的批评。世人却是有一个惯性,总是习惯于头脑接受了新知识,便以为自己掌握了。随意指点山河,好像自己是成就者一般。一个领域,没有几年的磨砺,谁敢称自己为专业?中国人,把时间称为功夫,难道不值得每个人警醒吗?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
【浅译】“前面六祖解释了摩诃,从本段开始,六祖开始解释般若。什么是般若?般若是梵语,在唐朝我们称之为智慧,和世人理解的智慧又有不同,只用梵语,区别于普通的智慧。”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浅译】“在一切地点,一切时间,能够观照到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念念不迷,了了分明。在处理每一件事情的过程中都能够用智慧心来观照,就是般若行。”
【解析】我们可以用一个现实的例子,某人惹你生气了,你恨不得惩罚他一顿,然后开始弄脑筋怎么处罚他。这个过程就是世俗心,动的脑筋我们称之为世俗智慧。
同时你能够洞察自己是处在愤怒的情绪中,能够观照到情绪的发生,这个时候会一念清凉,看到愤怒的发生,能够清晰看到愤怒的背后是自己的模式被对方启动了。那么就会有两个选择,一个人归因于外,惩罚他一顿。问题是这次会是张三,下次很可能是李四,愤怒依然存在;另一个选择是归因于内,这个时候会冷静下来,认真的总结一下自己情绪的启动模式,是自己的欲望?还是自己有担心?当你发现情绪背后的真相的时候,这个时候情绪就会消失,会生起别样的触动,这个观照的过程就是般若行。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浅译】“当下的清凉一念愚迷,般若就消失了,清凉一念觉醒就是般若升起。”
【解析】这一句非常简短,却寓意深刻。我们有两颗心,一颗我们称为“世俗心”,一颗我们称为“菩提心”,这样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世俗的欲望之心升腾起来,般若就灭绝了,世俗的欲望消失了,般若智慧就升起了。
禅宗之所以在中华大地遍地生根,是中国文化里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因为禅宗,我们在世俗心的基础上,升起了菩提心,在世间智慧的基础上明了般若智慧。我们懂得了,我们只学习世俗智慧是不够的,当我们开启自性智慧的时候,人生才会圆满。
我们感叹自己的学识浅陋,我们感恩六祖及历代大德的开示,我们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升起无比的敬意和骄傲!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
【浅译】“世人欲望心升腾,心念愚迷,自性般若不能涌现,嘴巴上说般若,内心却是愚迷的。自己经常叨念我要修般若,修持根本智慧,念念说空,空只停在自己的大脑里,并不能看到实有万物背后的真空。”
【解析】本段六祖从根本上为大家指点迷津。我们前面强调过,把知识装进脑袋,只能叫“学习”;我们把脑袋里的知识融会到心灵里,我们称之为“修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