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了解《诗经》的重要性。
一方面是说不学诗歌,你就没办法跟别人交谈交流。从春秋时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另一方面是说学习诗歌可以抒发情感,抒发自己的志向。
诗歌的作用:可以通过诗歌来观察周围的人,可以和别人交往,可以提高自己的交际,可以向他人提出自己的正义,可以从诗经学习到一些知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诗经》越来越倾向于审美的作用,从音乐性,知识性,从陶冶情操以及抒发情感的角度。
接着看《诗经》的发展历程。
《诗经》的时间范围: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作品。一共有三百零伍篇。也叫诗三百。
先秦时期叫《诗》,从西汉时期被称为《诗经》。(经即经典作品)
庄子在《庄子·天运》里定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秦朝焚书坑儒烧毁了《乐》,所以只剩五经。
儒学经典包含的十三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第三部分讲《诗经》的组成,是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是以音乐曲调标准来区分的。
风指的是风土之音,就是来自民间的音乐。有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召南、邶、鄘、王、卫、郑、齐、魏、唐、秦、陈、桧、曹、幽,共160篇。
雅是指朝廷之音,分大雅(比较正式的会朝之乐)和小雅(举办宴会时的燕享之乐),共105篇。
颂是指宗庙之音。共40篇,其中周颂40篇,鲁颂4篇,商颂5篇。
第四部分诗经的作者、时间和地区。诗经的作者大都无法考证。记录的时代是前11世纪即西周初年到前6世纪。涉及的地域非常辽阔,即前面所说的十五国风。
第五部分讲了诗经的收集和整理。
收集,第一个渠道是采,由各个时代的人采诗而成。(挑着木鱼的行人负责去采集诗歌。)第二个渠道是献诗。(向天子谏言,考察民情和政治得失,也是贵族诗歌的来源。)
整理,司马迁认为是孔子三定而成,但一些学者以为不可信(唐孔颖达、宋朱熹)。后世学者认为真正整理诗经的是周王朝的太师和乐工。
第六部分讲了诗经的流传。
春秋时部分篇章广为流传成为交际工具。战国时成为儒家学派尊崇的典籍。
汉代形成了“鲁、齐、韩、毛”四家。
鲁诗是汉初鲁人申培所传。齐诗是汉初齐人辕固所传。韩诗为汉初燕人韩婴所传。鲁齐韩合起来被称为“三家诗”,属于经文今学,注重经文的大义。
毛诗是秦汉时鲁人毛亨和汉初赵人毛苌相承以传。毛诗偏于训诂释义,属于古文经学。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作《毛诗传笺》,毛诗得以兴盛,其他三家逐渐没落、消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