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水打电话跟我吐槽,说他的项目出了问题,他很难过。
事情的原因说起来非常搞笑,项目被迫中断,是因为项目组某个成员,最近14天曾经去过的城市附近爆发了疫情,于是这个项目被迫中断了。
小水为了筹备这个项目,提前几个月就开始跑关系、做方案、协调人员,没想到项目进行一半,这么莫名其妙地被叫停了,他都不知道怪谁。
看起来这件事要怪客户。
因为客户的大老板要求:经过疫情省份的工作人员,全都不能用,所以才导致了这个事件的发生。
可是客户有错吗?客户完全没有错,防疫一直是头等大事,项目不做了无所谓,防疫如果出现了纰漏,这个责任谁都担不起。
那这件事情可以怪项目组成员吗?
为什么他要去疫区工作呢?说白了这个事情项目组成员也说了不算,公司安排他去哪里,基本上就要无条件服从,谁会知道上一个项目的驻地周边,会突然爆发疫情呢?
难道小水要怪自己吗?
这好像也说不过去,他为这个项目跑前跑后,考虑到了所有的因素,项目中断的原因是不可抗力——疫情引发的,责任很明显不在他身上。
这样分析一通,小水感觉更加痛苦,明明遭受了损失,却不知道该怪谁,仿佛回家路上被人敲了几下闷棍,醒来之后连是谁打的都不知道。
那是不是说找到一个可以责怪的对象,心里就会舒服一些呢?
其实也未必。
我前段时间写过——朋友的妈妈买理财被骗了几十万。
他的妈妈一直认为,是那个销售欺骗了她,所以这件事情归根结底,应该怪那个卖她理财的销售。
可是哪怕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这个销售,仍然无法缓解当事人的内疚感。
那究竟要怪谁呢?
其实谁都不要怪,一件事情既然发生了,就想方设法去接受现实,把事情看淡一点,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修行的功课。
不管怪谁,心里面都会有一股火,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去想这件事情,才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与其一直纠结闹心于无法改变的事实,不如想一想接下来能怎么办。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了“情绪ABC理论”——A是指事件,C是指后果,而B是我们对事情的解释。
简单说就是:一件事情发生(A),对我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C),其实取决于我们对这件事情是如何解释的(B)。
比如有个老套的故事说:
秀才赶考住在一家客栈,晚上做了一个噩梦,他梦见自己在墙上种白菜。
在这个秀才看来——在墙上种白菜,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梦境是在告诉他:这次赶考八成要失败。
秀才垂头丧气地走出房间,客栈的老板问他发生了什么,秀才把自己的梦境说完之后,老板说:恭喜!恭喜!把白菜种到墙壁上,岂不是“高种”嘛!
秀才一想也是,听了客栈老板的解读之后,他豁然开朗,后来还真的在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名次。
同样一件事情,看法不同,取得的结果也截然不同,一件事情发生,未必能够伤害我们,我们应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往往会对我们产生更大的影响。
每经历一件事情,都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当我们经历不愉快的事情,就跟自己说“这是在学习”。
尽快开始下一段旅程就好了。
我见过的高手,碰到挫折不会去埋怨究竟怪谁,而是选择动手把事情搞定,或者直接就翻篇了。
如果不能把事情看淡,恐怕就要错过更多的风景了,你说是不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