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过的电影的名字,感觉很复杂,觉得有很好的内核成分,但故事不流畅,太多大牌明星的卖萌耍帅。
感谢手机工具的快速发展,网上的课干货满满还方便。李松蔚的课,虽然不像曾奇峰和武志红的东西那么扎心,也有独到之处,经常会恍然大悟的感觉,而且案例很多,又有互动,更容易理解,需要一听再听。里面触动很大的一个点就是,你一定会对孩子有期望的,这是人类共同的代际传递,有什么期望大大方方地说出来,只是不要强迫人家,尽量商量,孩子的自由是斗争来的,如果什么都不给他,他活在真空中会很难受。另一个点,内源性动机是人的主要动力,但恰好是外人无法要求的,所以提出内源性动机“你要喜欢……要专注……”都没意义,而大人的唠叨往往会把内源性动机变成外源性动机遭到孩子反抗。藏在课程中的动机在杭州的一个演讲竟然出奇的好,听了一半已经醍醐灌顶,关于如何面对竞争、如何建立能力是可以学习这个动态思维的,要多听几遍。这个学期跟了锦实的读书会,看到真实的近似咨询的场景,确实很多触动,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看到、听到别人说的做的,别忙用自动化反应和下判断,先试着理解背后的原因。
在川身上试了下,发现已经有很强的防御,也有效果很好的时候,孩子毕竟是容易改变的,希望在他是神经回路还没有太强壮的时候尽量建立起新的相互理解、尽量少回避的回路。发现以前真的很不理解孩子,听到什么第一反应就是下判断、否认他的感受或者给方法,甚至否认事实,也难怪娃不爱说,觉得说了也没用,不光是我没有解决办法,也因为理解不了他。自己的自动化反应还是很严重,要不断提醒自己试着站在他的角度上理解、试着找出背后的原因。对成人也一样,只是防御更强自己也更容易自动化。
从暑假开始数学让我担心起来,不光是学得少,还有孩子们表现出的对数学没有兴趣。跟我师训时对数学学习效果的预期完全不一样,想来听着故事数着珠子学来的应该会有兴趣啊!第一个感觉是还是要有一定的练习才能巩固学过的东西,所以老师留了作业尤其是后来发了练习册时还是挺欣慰的,看他一页一页地刷题并且从中获得点小成就感时还挺高兴的,但是后来就不想做了。强制了下反弹厉害,开始想到底怎么办,恰好公号上发现了美国孩子的练习册,发现人家的有趣得多,想着自己要求没有用怂恿老师留成寒假作业。之后跟锦实聊起这个,锦实也觉得有的概念没有讲过,恰好读书会上说起数学的障碍是心理障碍,看到了一篇文章,相当提神,然后发现作者是芭园家长杨代盟,自己研究数学教育,作为一枚数学一直没学明白的理科生,看了觉得篇篇都是精华,一下子让我对数学这个科目清晰了不少。而他的观点也印证,第一位的是关系,只有孩子信任你才会把困难或收获说出来,而大人只有理解孩子、能放下姿态跟孩子平等相待才能创造出讨论的氛围,帮助孩子学习才有可能。之后才是数学学习中什么是重要的,计算能力只是其中之一,概念要清晰,还有数感、逻辑能力、思考习惯、想象力,而从无到有的加减乘除基础是最重要的。练习册那种刷题只强调计算能力,量大了容易挫伤兴趣。锦实在组织一个在家如何帮助孩子数学的讨论,正好提问题也不断思考着。周日重新翻看美国那套数学题,学前阶段的,发现果然都印证了杨的观点。有一页一直不明白,叫川过来“据说你们不认识英文也能看懂,我咋认识英文都不懂”,他说了他的理解,虽然不完全对但我顺着就明白了题的意思,他把后面的做了,又翻到前面,恰好他爸回来打断了。昨晚玩着乐高突然问我那个题还有没还想做,我说有啊,只要愿意做有的是。还好咱还有加州的数学教材呢!如果愿意还有可汗学院!也反思到一点,示弱也是引入的一个方式。
昨晚看到一个历史试听课,放了一段人家想继续听下去,我交了费开始放第一课,然后还想听,我觉得不能像三国那样连轴放,说每天一课,明儿再听,吊吊胃口。
今天又看到个不错的线上英语机构,形式内容都挺好,就是在线这种方式会不会学校不赞成,先试试看他有没有兴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