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摘《精进》

书摘《精进》

作者: 如果miya | 来源:发表于2019-06-20 20:46 被阅读0次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点,使得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两个无能”之中,一是“选择无能”,二是“执行无能”:

选择无能: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看哪一本,两个证书去考哪一个。于是就成了布吕丹的驴子,在犹豫不决中寸步难行。

执行无能:我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对广大“拖延症患者”来说,往往一个事情看上去越重要,内心的恐惧感就越大,就越容易拖,最后一事无成。


卡尔维诺这样定义经典作品:“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随后他又写道:“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简单地说,经典的价值,就在于你总是会从中找到新的东西,所以经典是怎么读都读不尽的。为什么经典作品会有如此魅力呢?按照我的理解,一部经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种接近“事物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某种根源性的东西,所以世间千殊百异的人、事、物,最后都可能和这个根源性的东西发生共振。因此一部经典作品,就像一道特殊的光源,不同时代的读者去赏析它时,都会被这道光源照见内心中不曾被照亮的部分,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它,也会因为想法和境遇的改变而被照亮内心中不同的地方。

投资家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介绍了“林迪效应”:“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在《人文六讲》一书中写道:“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应该有快有慢,而不是一味地和时间竞赛。什么叫有快有慢?用音乐的说法就是节奏。如果一首交响曲从头至尾快到底,听后一定喘不过气来,急躁万分。所以一般交响曲都有慢板乐章,而且每个乐章的速度也是有快有慢的,日常生活上的节奏和韵律也应该如此。”

他让自己慢下来的方法是,每天抽一点时间去“面壁”,也就是在一个私人的空间里,静静地去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心中不同的“自我”参与对话和辩论。这样,可以让自己不随波逐流。而另一些事情,像处理日常公务诸如看邮件、写报告等,则是越快越好,李欧梵先生说他都是用“极有限的时间”把它们处理掉的。

李欧梵先生的做法颇符合“平衡时间观”。在工作场合和生活场合采用不同的时间视角,也正是平衡时间观所提倡的。可现代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工作和生活相混淆,不是“过日子”,而是“赶日子”。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这番话,值得好好深思和回味。


有时候,我们能看到这样的例子,各方面起始条件很差的人,因为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一旦抓住了一个机会,就一个猛子扎进去,坚定不移,最后果真做成了一番事业,这可能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吧。而许多资源条件还不错、可以有很多选择的人,反而因为选择太多而迷茫,始终无法对一件事做到全心投入,最后反而是一事无成。


塔勒布的答案是采用“杠铃策略”。所谓杠铃策略,就是同时采取两种极端行动:一方面,也就是在大多数投入中,采用能够抗拒负面“黑天鹅”风险的强韧结构,也就是专注在一个既定的领域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拿出较小的一部分时间,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以博取迎接正面“黑天鹅”事件的机会。

具体来说,假如你每天有10个小时的固定学习时间,那么你可以选择“二八开”的方式,把其中的8个小时专注在你的主业上,在这些时间里,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避免各种网络噪声的干扰,不要让各种社交媒体或者其他媒介分散你的注意力;而在余下的两个小时中,你可以进行完全自由的学习,接触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学习一些小而美的技能。

一方面我们要照看好自己的主业,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在这个领域能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于其他事物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同时患上了“兴趣饥渴症”和“兴趣寡淡症”。人们很想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所以做了很多尝试,但是不论怎么尝试,过不了几天、几个星期最初的激情就差不多消失殆尽。

如果对一件事的了解不深、不透,总是浅尝辄止,那自然体会不到这件事的妙处,也自然不会产生持久的兴趣。这让人容易滑入一个死循环:了解不够导致兴趣不足,而兴趣不足又无法加深对它的了解。另一个原因是,人总是喜欢轻易地作评判、下定论、贴标签,用过于简单的概括来代替细致深入的观察。可是,在你还没有深入了解一件事情之前,你对它的判断很可能会差得十万八千里。这像是另一个死循环:由于了解不足而判断失误,而判断失误又妨碍了深入了解。

越是急于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就越是寻觅不到,因为这个急于求成的心态,常使我们浅尝辄止或者妄加评判,消耗了我们原本就不多的耐心,使我们离“真正的”兴趣越来越远。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自我管理》。在这篇文章中,他介绍了一个自己亲自实践了20年的方法,叫“反馈分析法”。这种方法很简单,就是自己做出一个选择的同时,写下自己期望的结果,然后等待若干个月后,再用实际的结果与之前期望的结果相对照。德鲁克认为,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哪些工作是他们尤其不能胜任的”,从而确定他们“不具有优势和不能涉足的领域”。

相关文章

  • 书摘《精进》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点,使得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两个无能”之中,一是“选择无能”,二是“执行无能”:...

  • 《精进》书摘1

    时间是我们的坐标,我们做任何事都离不开这个坐标,所以,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是我们生活、成长和改变的前提;选择往往发...

  • 《精进》书摘2

    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时间悖论:人们实际拥有的时间越多,主观感受拥有的时间却越少。这正好可以用时间使用的深度来解释。...

  • 《精进》书摘1

    时间之尺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1、对待时间,应该学习孩子“郑重”的态度。 郑重是...

  • Page-A-Day • 呆子144/100《精进》

    时间:2016 - 6 - 11 书籍:《精进》 采铜 著 页码:P 21 - P 32 书摘: 总结与分享: ·...

  • Page-A-Day • 呆子143/100《精进》

    时间:2016 - 6 - 10 书籍:《精进》 采铜 著 页码:P 1 - P 20 书摘: 总结: ·不同场...

  • Page-A-Day • 呆子147/100《精进》

    时间:2016 - 6 - 14 书籍:《精进》 采铜 著 页码:P 130 - P 172 书摘: 拆书,用自己...

  • Page-A-Day • 呆子148/100《精进》

    时间:2016 - 6 - 15 书籍:《精进》 采铜 著 页码:P 173 - P 275 书摘: 拆书,用自己...

  • Page-A-Day • 呆子149/100《精进》

    时间:2016 - 6 - 16 书籍:《精进》 采铜 著 页码:P 276 - P 426 书摘: 拆书 既要简...

  • Page-A-Day • 呆子146/100《精进》

    时间:2016 - 6 - 13 书籍:《精进》 采铜 著 页码:P 54 - P 129 书摘: 拆书,用自己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摘《精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ls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