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康熙传位遗诏》(复制品)现身北京市档案馆的《中国档案珍品展》上。这份遗诏用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在一幅卷轴式黄色宣纸上。遗诏中汉字有1700余字,关于继承人有这样的内容:“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观察者网12月6日报道)
许多清宫影视剧为增加戏剧性,挑选“九子夺嫡”的故事着重呈现。在影视化改编时,多个剧作将雍正即位演绎成假传遗诏或篡改遗诏,使得不少观众受其影响,质疑雍正登基的合法性。遗诏的复制品展出后,遭受质疑多年的雍正终于昭雪。这样“魔改”历史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误导读者和观众的同时,更是不尊重历史。
之所以部分读者和观众对此类改编和谣传深信不疑,是因为其历史知识的缺乏。在雍正“篡位”的流言中,最受欢迎的一种说法是雍正改了康熙留下的遗诏,把其中的“传位十四子”加了一笔,改成“传位于四子”,才挤走了十四弟成功当上了皇帝。其实,稍有历史和文学知识就能知道,今天的“于”和“十”是简体字,与清朝的写法大有不同,更何况篡改三种文字的难度着实太大。这类流行的历史改编在文学和历史方面都有着不小漏洞,作为读者和观众应该擦亮眼睛,多了解文学历史知识。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近年来,许多人对正史持怀疑态度,认为正史是当朝帝王对自己美化的结果,因此看到与正史偏差较大的野史便十分推崇。然而这种心理,正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正史的确是史官在帝王的影响下所作,一定程度上来说美化了帝王本身和其功绩,但历史的脉络是清晰和明确的,在重大事件的记录上很有权威性。地摊文学中的野史真假难辨,影视剧为戏剧冲突杜撰的情节只为迎合大众,亦是不能轻信。正史有时不能展现历史全貌,可以将野史作为参考,但绝不能过度推崇,辩证看待才可取。
清宫电视剧的流行掀起了了解清史的热潮,进而其他朝代的古装剧也层出不穷,希望在古装剧的潮流中占取一席之地。在影视剧行业繁荣的同时,相关方应该注意对剧作的审查,如若放任“魔改”出现在电视荧幕上,难免会误人子弟,使更多观众对历史产生质疑,这对未来的历史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雍正“篡位”的冤案终于昭雪,但仍有许多误传没有被打破。历史不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应该对历史心存敬畏,对各种流言和谣传去伪存真。近年来也有许多说法对历史英雄提出质疑,甚至为奸恶“平反”,此类种种,皆是因为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被一家之言控制了思想,而缺少了对历史的尊重。
(文/孙蓉蓉 写于2019年12月6日 被舜网时评采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