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微信里的订阅号,是我们不足为外人道的隐秘人格

微信里的订阅号,是我们不足为外人道的隐秘人格

作者: 就叫我阿七好了 | 来源:发表于2016-12-20 01:09 被阅读0次

    故事一:和一个女性朋友喝下午茶,她说她之前被拉进了一个女性创业的微信群。没过多久发现群内有一人酷爱转发咪蒙文章,从一天一次甚而变成一天两次,且每次都进行认真的读后感分享。群里的人迅速拉开阵营,应和有之,反对有之,嗤之以鼻亦有之,当“咪蒙周边”几乎成为每日群里的一个重要讨论议题,朋友果断退出了此群“看见群跳上来都闹心。”

    故事二:参加一次陌生人聚会,因为主要是女性,话题迅速往情感向靠拢。我实在不适应在陌生人面前抖搂自己的感情史,就搭讪着问对面两位女士平常看一些什么公众号,企图改变话题走向。其中一位说了两三个与自己行业相关和健身相关的号,而另一位说了一个星座相关的号,在场的一名耿直girl冲口而出“那有什么可看的啊,不都是转来转去的。”星座女士非常认真的回答,“可是这是我比对了好几个以后,说得最准的,他连我哪天有艳遇都能预测。”大家都一时不知道如何接,我忽然觉得聊聊情史也没那么尴尬。

    故事三:豆瓣上看见有人说自己第一次见一个人之后被对方吐槽了,原因是她出于一个段子手的习惯,提出能不能看看对方都订阅了什么公众号,对方认为她很失礼和越界,她后来反省了一下,似乎确实是做一个陌生人的不当行为(其实我也没看出来她是在反省还是讽刺)。

    想想也确实啊,御姐被发现战靴里面穿了一双海绵宝宝袜子可能还有些可爱,一个高冷文艺青年被发现在偷偷阅读成功学,可是会瞬间人设崩的。

    我们很难将我们的阅读爱好像抹去浏览记录一样完美掩盖,像青春期男孩儿电脑里的神秘文件夹,被揭穿后总会恼羞成怒。

    事实上我们的注意力投入取向会构成我们本身,我们每天投入注意力最多的微信也成为我们注意力轨迹的忠实记录仪,每个人所订阅的微信号逐渐成为了自己的身份标签,用于标榜和区分自己的同类和异类。其间的成见与鄙视链成为人和人之间新的巴别塔,你所认为的常识可能对方一无所知,而对方的信息储备你可能也全无兴趣。

    排除非常个人化的兴趣爱好和工作需要所需,我身边最普遍的订阅号圈子可以分为三类,不同大类之间人群有所交叉,但大类内部却有可能壁垒分明,也是十分有趣,难不成同行是冤家的铁律这里也行得通?

    第一类:我的笑点没救了

    以同道大叔、papi酱为代表。他们带来片刻的放松,像偶尔喝的一瓶可乐,无甚营养但带来当下的愉快。没有一个理智的人会拿他们构建自己的信息世界,也没有一个自认为“有追求”的人愿意以此为自己的标签,但偶尔穿插一个插科打诨的角色,也是高压生活里的一点调剂,他们满足了最广大的人民需求,且往往工作勤勉,非常敬业。

    这里面还有一些高段位选手,比如一些网络段子手的冷幽默,甚至一些大师的“抖机灵”金句。所以现在就连笑点都可以催生出一套鄙视链来,看糗事百科的同学可能觉得那些因为一句“为什么要叫醒我啊我还要开花儿呢。”而笑劈叉的人笑点奇怪吧,而分享萧伯纳和汪曾祺金句的人,应该也是有一种站在鄙视链顶端的优越感吧。

    第二类:房子是租的,但生活不是

    以好好住,一条、文艺生活周刊为代表,是小布尔乔亚们的心灵鸡汤。他们对宏大叙事非常冷感,对时代风潮也兴趣缺缺,信奉“小确幸”,多喜爱台湾、日本和北欧文化,人生的目标多是环球旅行或是开个咖啡厅(花店),专注于当下生活的精致和情趣。这个群体的不同垂直领域之间多有交叉和联谊,但细分领域里也会出现鄙视链,比如喝威士忌的看不起喝红酒的,喝红酒的看不起喝啤酒的。也是这个群体共同托起了“消费升级”的浪潮,应该对这两年的很多生活类品牌的兴起和惨死负责。

    第三类: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以罗辑思维、新世相、单向街为代表。这个品类是最容易产生站队的,内部撕的最激烈的。罗辑思维的用户很可能与单向街的用户互相看不顺眼,我不只听见一个资深文艺青年质疑罗辑思维的实用性价值观,而罗辑思维粉们看着穷酸的文艺青年们甚至都懒得辩驳。站在中间的新世相们同时背负着矫情和叛徒的骂名闷头往前走,也不知道心里有没有委屈。

    这也是最容易被当做身份标签使用的,受众基本都以此为傲,认可其输出的价值观,愿意为其支出时间、精力和金钱,甚而形成一种类似宗教团体式的盲从情结。

    一直以来我都经常好奇他人日常的信息获取偏好,越是彼此不搭调的偏好越是觉得有趣,所以十分理解故事三中的主人公。虽然作为一个陌生人有侵犯他人隐私的嫌疑,倒不失为一个快速了解对方的方式。只是每个人的订阅内容都不公开,否则hr面试或者单身男女相亲,这倒是一个了解对方的捷径。但公开了却又势必失于真实,现在还有几个人朋友圈不设置分组的?我们想呈现给他人的样子,总是无法与自身实际的样子完全重合,这很好,说明大家都还挺有进取心的。

    我翻了翻自己订阅号,澎湃新闻上面已经是“…”,我都不知道这个号现在是否依然在运营,倒是吾皇万睡的内容基本集集不落,真是深深验证了自己不尽职的zhuangbility。

    又想起一次在帝都一处文艺电影院,听见一对年轻小情侣的对话“你为什么拉黑他啊,是因为他去看小时代了吗?”我握紧电影票,心虚的摸了摸包里从超市买的米粉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微信里的订阅号,是我们不足为外人道的隐秘人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rx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