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JVM
20-垃圾回收相关算法

20-垃圾回收相关算法

作者: 紫荆秋雪_文 | 来源:发表于2021-06-01 15:10 被阅读0次

    一、标记阶段

    1、垃圾标记阶段

    • 1、在堆里存放着几乎所有的 Java 对象实例,在 GC 执行垃圾回收之前,首先 需要区分出内存中哪些是存活对象,哪些是已经死亡的对象。只有被标记为已经死亡的对象,GC 才会在执行垃圾回收时,释放掉其所占用的内存空间,因此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称为 垃圾标记阶段

    • 2、当一个对象已经不再被任何的存活对象引用时,就可以标记为已经死亡

    • 3、判断对象存活一般有两种方式:引用计数算法 和 可达性分析算法

    二、标记阶段算法-引用计数算法(Reference Counting)

    • 对每个对象保存一个整形的引用计数器属性。用于记录对象被引用的情况

    • 引用计数算法原理:对于一个对象A,只要有任何一个对象引用了A,则A的引用计数器就加1;当引用失效时,引用计数器就减1。只要对象A的引用计数器的值为0,即表示对象A不可再被使用,需要进行回收

    • 优点:实现简单,垃圾对象便于辨识;判定效率高,回收没有延时性

    • 缺点:

      • 1、需要单独的字段存储计数器,这样的做法增加了 "存储空间的开销"
      • 2、每次赋值都需要更新计数器,伴随着加法和减法操作,这增加了 "时间开销"
      • 3、引用计数器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即 "无法处理循环引用" 的情况。这是一条致命的缺陷。所以在Java的垃圾回收器中没有采用 "引用计数算法"
      • 4、"引用计数算法"这个"循环引用"缺陷可以使用 "弱引用"来手动处理 ,在OC中就是使用的"引用计数算法"来垃圾回收

    Java的GC测试

    • 测试代码
    public class RefCountGC {
        // 5MB
        private byte[] bigSize = new byte[5 * 1024 * 1024];
        Object reference = null;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RefCountGC obj1 = new RefCountGC();
            RefCountGC obj2 = new RefCountGC();
    
            obj1.reference = obj2;
            obj2.reference = obj1;
    
            obj1 = null;
            obj2 = null;
        }
    }
    
    • 打印输出
    Heap
     PSYoungGen      total 38400K, used 13615K [0x0000000795580000, 0x0000000798000000, 0x00000007c0000000)
      eden space 33280K, 40% used [0x0000000795580000,0x00000007962cbc00,0x0000000797600000)
      from space 5120K, 0% used [0x0000000797b00000,0x0000000797b00000,0x0000000798000000)
      to   space 5120K, 0% used [0x0000000797600000,0x0000000797600000,0x0000000797b00000)
     ParOldGen       total 87552K, used 0K [0x0000000740000000, 0x0000000745580000, 0x0000000795580000)
      object space 87552K, 0% used [0x0000000740000000,0x0000000740000000,0x0000000745580000)
     Metaspace       used 2941K, capacity 4556K, committed 4864K, reserved 1056768K
      class space    used 313K, capacity 392K, committed 512K, reserved 1048576K
    
    • 内存布局

    • 1、引用关系 引用关系.png
    • 2、obj1=null && obj2=null obj1=null && obj2=null.png
    • 3、obj1与obj2相互引用,如果使用"引用计数算法"分析,此时发生了"内存泄露"

    • Java中显示垃圾回收代码

    public class RefCountGC {
        // 5MB
        private byte[] bigSize = new byte[5 * 1024 * 1024];
        Object reference = null;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RefCountGC obj1 = new RefCountGC();
            RefCountGC obj2 = new RefCountGC();
    
            obj1.reference = obj2;
            obj2.reference = obj1;
    
            obj1 = null;
            obj2 = null;
    
            // 显示垃圾回收
            System.gc();
        }
    }
    
    • 打印输出
    [GC (System.gc()) [PSYoungGen: 12949K->535K(38400K)] 12949K->543K(125952K), 0.0011575 secs] [Times: user=0.00 sys=0.00, real=0.00 secs] 
    [Full GC (System.gc()) [PSYoungGen: 535K->0K(38400K)] [ParOldGen: 8K->442K(87552K)] 543K->442K(125952K), [Metaspace: 2937K->2937K(1056768K)], 0.0249102 secs] [Times: user=0.01 sys=0.00, real=0.03 secs] 
    Heap
     PSYoungGen      total 38400K, used 998K [0x0000000795580000, 0x0000000798000000, 0x00000007c0000000)
      eden space 33280K, 3% used [0x0000000795580000,0x0000000795679b20,0x0000000797600000)
      from space 5120K, 0% used [0x0000000797600000,0x0000000797600000,0x0000000797b00000)
      to   space 5120K, 0% used [0x0000000797b00000,0x0000000797b00000,0x0000000798000000)
     ParOldGen       total 87552K, used 442K [0x0000000740000000, 0x0000000745580000, 0x0000000795580000)
      object space 87552K, 0% used [0x0000000740000000,0x000000074006eaf8,0x0000000745580000)
     Metaspace       used 2943K, capacity 4556K, committed 4864K, reserved 1056768K
      class space    used 313K, capacity 392K, committed 512K, reserved 1048576K
    Disconnected from the target VM, address: '127.0.0.1:61156', transport: 'socket'
    
    • 主动调用垃圾回收后,发现是可以GC的并且会回收垃圾,所以Java的拉机器没有采用 "引用计数算法"

    小结

    • 引用计数算法,是很多语言的资源回收选择,如Python它同时支持引用计数和垃圾收集机制
    • 具体哪种最优需要看场景,采用 "引用计数机制" 可以提高吞吐量
    • Java没有采用 "引用计数",是因为其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循环引用)
    • 其他采用 "引用计数算法"的语言是如何解决循环引用
      • 1、手动解除:在合适的时机,解除引用关系
      • 2、代码中使用 弱引用(weakref)

    三、标记阶段算法-可达性分析算法(根搜索算法、追踪性垃圾收集)

    • 相对于 "引用计数算法" 而言,可达性分析算法不仅同样具备实现简单和执行高效等特点,更重要的是该算法可以有效的 "引用计数算法" 中循环引用的问题。
    • 相较于 "引用计数算法",这里的可达性分析就是 Java、C#选择的。这种类型的垃圾收集通常也叫作 "追踪性垃圾收集(Tracing Garbage Collection)"

    1、GC Roots

    所谓"GC Roots"根集合就是一组必须活跃的引用

    • 1、基本思路:
      • 1、可达性分析算法是以根对象集合(GC Roots)为起始点,按照从上至下的方式 "搜索被根对象集合所连接的目标对象是否可达"。
      • 2、使用可达性分析算法后,内存中的存活对象都会被根对象集合直接或者间接连接着,搜索所走过的路径称为"引用链(Reference Chain)"
      • 3、如果目标对象没有任何引用链相连,则是不可达的,就意味着该对象已经死亡,可以被回收的垃圾对象
      • 4、在标记过程中标记的是可存活对象,而不是标记垃圾对象
      • 5、在可达性分析算法中,只有能够被根对象集合直接或间接连接的对象才是存活对象 GC Root.png

    2、GC Root 包含元素

    • 1、虚拟机栈中引用的对象

      • 比如:各个线程被调用的方法中使用到的参数,局部变量等
    • 2、本地方法栈内 JNI(通常说的本地方法)引用的对象

    • 3、方法区中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

      • 比如:Java类的引用类型静态变量
    • 4、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

      • 比如:字符串常量池(String Table)里的引用
    • 5、所有被同步锁 synchronized 持有的对象

      • 基本数据类型对应的 Class 对象,一些常驻的异常对象(如:NullPointerException、OutOfMemoryError),系统类加载器
    • 6、反映 Java 虚拟机内部情况的 JMXBean、JVMTI中注册的回调、本地代码缓存等

    • 7、除了这些固定的GC Roots集合以外,根据用户所选用的垃圾收集器以及当前回收的内存区域不同,还可以有其他对象 "临时性" 地加入,共同构成完整GC Roots集合。比如:分代收集和局部回收(Partial GC)

      • 如果只针对 Java 堆中的某一块区域进行垃圾回收(比如:典型的只针对新生代),必须考虑到内存区域是虚拟机自己的实现细节,更不是孤立封闭的,这个区域的对象完全有可能被其他区域的对象所引用,这时候就需要一并将关联的区域对象也加入GC Roots集合中去考虑,才能保证可达性分析的准确性
    • 小结:

      • 由于 Root 采用栈方式存放变量和指针,所以如果一个指针,它保存了堆内存里面的对象,但是自己又不存放在堆内存里面,那它就是一个Root
      • 要使用可达性分析算法来判断内存是否可回收,那么分析工作必须在一个能保障一致性的快照中进行。这点不满足的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就无法保证。也就是这点导致了 GC 进行时必须 "Stop The World" 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是号称几乎不会发送停顿的 CMS 收集器中,枚举根节点时也是必须要停顿的

    四、Finalization 机制

    • Java语言提供了对象终止(finalization)机制来允许开发人员提供 "对象被销毁之前的自定义处理逻辑"
    • 当垃圾回收器发现没有引用指向一个对象,即:垃圾回收此对象之前,总会先调用这个对象的 finalize()方法
    • finalize()方法允许在子类中被重写,"用于在对象被回收时进行资源释放"。通常在这个方法中进行一些资源释放和清理的工作,比如:关闭文件、套接字和数据连接等
    • 永远不要主动调用某个对象的 finalize() 方法,应该交给垃圾回收机制调用。理由如下:
      • 1、在 finalize() 时可能会导致对象复活
      • 2、finalize() 方法的执行时间是没有保障的,它完全由 GC 线程决定,极端情况下,若不发生GC,则finalize() 方法将没有执行机会
      • 3、一个糟糕的finalize() 会严重影响GC的性能
    • 从功能上来说,finalize()方法与C++中的析构函数比较相似,但是Java采用的是基于垃圾回收器的自动内存管理机制,所以 finalize() 方法在本质上不同于 C++ 中的析构函数
    • 由于 finalize()方法的存在,虚拟机中的对象一般处于三种可能的状态
    • 如果从所有的根节点都无法访问到某个对象,说明该对象已经不再使用了。一般来说,此对象需要被回收。但事实上,也并非是 "非死不可" 的,这时候它们暂时处于 "缓刑" 阶段。一个无法触及的对象有可能在某一个条件下 "复活" 自己,如果这样,那么对它的回收就不合理了,为此,定义虚拟机中的对象可能的三种状态:
      • 可触及的:从根节点开始,可以到达这个对象
      • 可复活的:对象的所有引用都被释放,但是对象有可能在 finalize() 中复活
      • 不可触及的:对象在 finalize() 被调用,并且没有复活,那么就会进入不可触及状态。不可触及的对象不可能被复活,因为 finalize() 只会被调用一次
    • 上述三种状态中,由于 finalize() 方法的存在。只有在对象不可触及时才可以被回收

    判定一个对象 objA 是否可回收?

    • 1、如果对象 objA 到 GC Roots 没有引用链,则进行 "第一次标记"
    • 2、进行筛选,判断此对象是否有必要执行 finalize() 方法
      • 2.1、如果对象 objA 没有重写 finalize() 方法,或者 finalize() 方法已经被虚拟机调用过,则虚拟机视为 "没有必要执行" ,objA被判定为不可触及的
      • 2.2、如果对象 objA 重写了 finalize() 方法,且还未被执行过,那么 objA 会被插入到 F-Queue队列中,由一个虚拟机自动创建的、低优先级的Finalizer线程触发其 finalize()方法执行
      • 2.3、finalize() 方法是对象逃脱死亡的最后机会,稍后 GC 会对 F-Queue队列中的对象进行第二次标记。如果 objA 在finalize() 方法中与引用链上的任何一个对象建立了联系,那么在第二次标记时,objA 会被移出 "即将回收" 集合。之后,对象会再次出现没有引用存在的情况。在这个情况下,finalize() 方法不会被再次调用,对象会直接变成不可触及的状态,也就是说,一个对象的 finalize() 方法只会被调用一次
    • 标记-可达性分析执行流程 标记-可达性分析执行流程.png

    五、清除阶段

    当成功区分出内存中存活对象和死亡对象后,GC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执行垃圾回收,释放掉无用对象所占用的内存空间,以便有足够的可用内存空间为新对象分配内存。目前在JVM中比较常见的三种垃圾收集算法有 标记-清除算法(Mark-Sweep)、复制算法(Copying)、标记-压缩算法(Mark-Compact)

    1、标记-清除算法(Mark-Sweep)

    标记-清除算法(Mark-Sweep)是一种非常基础和常见的垃圾收集算法,该算法被J.McCarthy等人在1960年提出并应用在Lisp语言

    • 执行过程:当堆中的有效内存空间(available memory)被耗尽的时候,就会停止整个程序(也被称为 Stop The World),然后进行两项工作,第一项则是标记,第二项则是清除
    • 标记:Collector从引用根节点开始遍历,标记所有被引用的对象。一般是在对象的Header中记录为可达对象
    • 清除:Collector对堆内存从头到尾进行线性的遍历,如果发现某个对象在其Header中没有标记为可达对象,则将器回收


      标记-清除算法(Mark-Sweep).png
    • 缺点
      • 1、效率不算高
      • 2、在进行 GC 的时候,需要停止整个应用程序,导致用户体验差
      • 3、这种方式清理出来的空闲内存是不连续的,产生内存碎片。需要维护一个空闲列表
    • 注意:何为清除
      • 这里的清除并不是真的置空,而是把需要清除的对象地址保存在空闲的地址列表里。下次有新对象需要加载时,判断垃圾的位置空间是否够,如果够,就存放。

    2、标记-复制算法

    为了解决标记-清除算法在垃圾收集效率方面的缺陷,M.L.Minsky于1963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使用双存储区的Lisp语言垃圾收集器CA LISP Garbage Collector Algorithm Using Serial Secondary Storage”。M.L.Minsky 在该论文中描述的算法被人们称为复制(Copying)算法,它也被M.L.Minsky 本人成功地引入到了Lisp 语言的一个实现版本中

    • 核心思想:将内存空间分为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一块,在垃圾回收时将正在使用的内存中的存活对象复制到未被使用的内存块中,之后清除正在使用的内存块中的所有对象,交换两个内存的角色,最后完成垃圾回收。(在新生代中的s0区和s1区就是这样的模式)


      标记-复制算法.png
    优点
    • 没有标记和清除过程,实现简单,运行高效
    • 复制过去以后保证空间的连续性,不会出现“碎片”问题
    缺点
    • 此算法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就是需要2倍的内存空间
    • 对于 G1 这种分拆成为大量 region 的 GC,复制而不是移动,意味着 GC 需要维护 region 之间对象引用关系,不管是内存占用或者时间开销也不小
    适合场景
    • 如果系统中的垃圾对象很多,复制算法需要复制的存活对象数量并不会太大,或者说非常低才行。即特别适合垃圾对象很多,存活对象很少的场景。比如:Young区的Survivor0和Survivor1区

    3、标记-压缩(整理)算法

    • 复制算法的高效性是建立在存活对象少、垃圾对象多的前提下的。这种情况在新生代经常发生,但是在老年代,更常见的情况是大部分对象都是存活对象。如果依然使用复制算法,由于存活对象较多,复制的成本也将很高。因此,基于老年代垃圾回收的特性,需要使用其他的算法。

    • 标记-清除算法可以应用在老年代中,但是该算法不仅执行效率低下,而且在执行完内存回收后还会产生内存碎片,所以 JVM 的设计者需要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改进。标记-压缩(Mark-Compact)算法由此诞生。1970年左右,G.L.Steele、C.J.Chene 和D.S.Wise等研究者发布标记-压缩算法。在许多现代的垃圾收集器中,人们都使用了标记-压缩算法或器改进版本

    • 执行过程

      • 阶段一:和标记清除算法一样,从根节点开始标记所有被引用的对象
      • 阶段二:将所有的存活对象压缩到内存的一端,按顺序排放。之后,清理边界处所有的空间 标记-压缩(整理)算法.png
    • 标记-压缩算法的最终效果等同于标记-清除算法执行完成后,再进行一次内存碎片整理,因此,也可以把它称为"标记-清除-压缩(Mark-Sweep-Compact)算法"。二者的本质差异在于标记-清除算法是一种 "非移动式的回收算法",标记-压缩是"移动式"的。是否移动回收后的存活对象是一项优缺点并存的风险决策。可以看到,标记的存活对象将会被整理,按照内存地址依次排列,而未被标记的内存会被清理掉。如此一来,当我们需要给新对象分配内存时,JVM只需要持有一个内存的起始地址即可,这比维护一个空闲列表显然少了许多开销

    • 指针碰撞(Bump the Pointer):如果内存空间以规整和有序的方式分布,即已用和未用的内存都各自一边,彼此之间维系着一个记录下一次分配起始点的标记指针,当为新对象分配内存时,只需要通过修改指针的偏移量将新对象分配在第一个空闲内存位置上,这种分配方式就叫做指针碰撞。

    优点
    • 消除了标记-清除算法当中,内存区域分散的缺点,我们需要给新对象分配内存时,JVM只需要持有一个内存的起始地址即可
    • 消除了复制算法当中,内存减半的高额代价
    缺点
    • 从效率上来说,标记-整理算法哟啊低于复制算法
    • 移动对象的同时,如果对象被其他对象引用,则还需要调整引用的地址
    • 移动过程中,需要全程暂停用户应用线程。即:STW

    小结

    小结.png
    • 从效率上来说,复制算法最高,但是却浪费太多内存
    • 为了尽量兼顾上面提到的三个指标,标记-整理算法相对来说更平滑一些,但是效率上不尽如人意,它比复制算法多了一个标记的阶段,比标记-清除算法多了一个整理内存的阶段

    六、分代手机算法

    前面所有这些算法中,并没有一种算法可以完全替代其他算法,它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缺点。分代手机算法应运而生。

    • 分代收集算法,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不同的对象的生命周期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生命周期的对象可以采取不同的收集方式,以便提高回收效率。一般是把Java堆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这样就可以根据各个年代的特点使用不同的回收算法,以提高垃圾回收的效率

    在HotSpot中,基于分代的概念,GC所使用的内存回收算法必须结合年轻代和老年代各自的特点

    年轻代(Young Gen)
    • 年轻代特点:区域相对老年代较小,对象生命周期短、存活率低,回收频繁
    • 这种情况"复制算法"的回收整理,速度是最快的。"复制算法"的效率只和当前存活对象大小有关,因此很适用于年轻代的回收。而复制算法内存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通过 HotSpot中的两个 survivor的设计得到缓解
    老年代(Tenured Gen)
    • 老年代特点:区域较大,对象生命周期长、存活率高,回收不及年轻代频繁
    • 这种情况存在大量存活率高的对象,"复制算法"明显变得不合适。一般是有"标记-清除或者标记-清除与标记-整理"的混合实现
      • Mark阶段的开销与存活对象的数量成正比
      • Sweep阶段的开销与锁管理区域的大小成正相关
      • Compact阶段的开销与存活对象的数据成正比
    分代收集算法应用
    • 以HotSpot中的 CMS 回收器为例,CMS 是基于 Mark-Sweep实现的,对于对象的回收效率很高,而对于碎片问题,CMS 采用基于 Mark-Compact算法的Serial old 回收器作为补偿措施:当内存回收不佳(碎片导致 Concurrent Mode Failure时),将采用Serial old执行Full GC以达到对老年代内存的整理

    七、增量收集算法、分区算法

    以上算法,在垃圾回收过程中,应用软件将处于一种 Stop The World 的状态。在 Stop The World 状态下,应用程序所有的线程都会挂起,暂停一切正常的工作,等待垃圾回收的完成。如果垃圾回收时间过长,应用程序会被挂起很久,将严重影响用户体验或者系统的稳定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即对实时垃圾收集算法的研究直接导致了增量收集(Incremental Collecting)算法的诞生

    增量收集算法基本思想
    • 如果一次性将所有的垃圾进行处理,需要造成系统长时间的停顿,那么就可以让垃圾收集线程和应用程序线程交替执行。每次,"垃圾收集线程只收集一小片区域的内存空间,接着切换到应用程序线程"。依次反复,知道垃圾收集完成。总的来说,增量收集算法的基础仍是传统的"标记-清除"和"复制算法"。增量收集算法通过对象线程间冲突的妥善处理,允许垃圾收集线程以分阶段的方式完成标记、清理或复制工作。

    • 缺点:使用这种方式,由于在垃圾回收过程中,间断性地执行了应用程序代码,所以能减少系统的停顿时间。但是因为线程切换和上下文转换的消耗,会使得垃圾回收的总体成本上升,造成系统吞吐量的下降

    • 一般来说,在相同条件下,堆空间越大,一次GC时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有关 GC 产生的停顿也越长。为了更好地控制GC产生的停顿时间,将一块大的内存区域分割成多个小块,根据目标的停顿时间,每次合理地回收若干小区间,而不是整个堆空间,从而减少一次GC所产生的停顿。分代算法将按照对象的生命周期长短划分成两个部分,分区算法将整个堆空间划分成连续的不同小区间。每一个小区间都独立使用,独立回收。这种算法的好处是可以控制一次回收多少个小区间。 image.pn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垃圾回收相关算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vv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