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一次知道比特币这三个字,但是都没有“百度”一下,这三个到底是什么意思。当时币价400美元左右。
2017年过年的时候,回老家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有谈到比特币。朋友说到,其一个朋友已经再玩比特币了。朋友还问道,有木有投资比特币。我说,不懂,没敢投。当时,币价10000美元左右.
2018年,到深圳参加“职业规划基础班”课程培训时,与一起培训的同学(不到30岁)在课后链接聊天的时候,有谈到古典老师、李笑来老师还有比特币。神奇的是,这位同学说,他已经财富自由了——通过跟随李笑来老师买比特币。更加神奇的是,他在比特币价格从高位开始下跌之前,套现离场了。当时,币价从高位回落到7000美元左右。
2019年,线上参加“价值变现研习社”社群时,有幸加入了“理财10践营”这个大家庭,学习完防守篇一阶的课程后,吴师兄就开始带着一群小白,定投EOS,从此真正意义上与数字货币发生了联系。在定投之余,自己还投机了比特币和以太坊。当时,币价8500美元左右。
2020年春节,疫情肆虐,公司迟迟不能开工,只能家里蹲的时候,通过投资(投机更合适)区块链资产,浮盈2万多元。这是目前为止最大的投资收益了(虽然是浮盈,并没有卖出),也算是一个里程碑了。当时币价10000美元左右。
真正开始认识比特币,还是从第一次买入比特币开始。后来吴师兄推荐了《比特币——一个虚幻而真实的金融世界》一书,利用空余时间一字不差的先读了一遍,才勉强对比特币有了一些浅显的认知,知道了一些区块链相关的基础概念。对于一个理工男,理解货币学、密码学相关的概念,实在是有些难度,以至于第一遍,我足足用了3个月的时间。几乎把书中所提到的相关概念,都在键盘上敲了一遍。
有了一点关于比特币的知识储备后,我好为人师的毛病又犯了。在与同事闲聊的时候,自以为能把相关概念解释清楚。当张开嘴,嘴里冒出来的全是些“官方”词汇,“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同事听完云里雾里的,我说完自己也有些云里雾里了。这明显有损我“人师“的形象,当时不知道同事有没有发觉我的脸上有些泛红,反正自己的心里的那张脸已经“红”得不好意思了。后来自己反省,还是因为自己理解得不够透彻,以至于解释起来,太官方,简单来说,就是说的不是“人话”。这事儿深深刺激了我,回到宿舍后,决定还要看一遍《比特币——一个虚幻而真实的金融世界》,直到自己能用“人话”向同事,说清楚比特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随着与比特币关系的加深,开始可以关注一些关于区块链相关的公众号、自媒体等。尤其是,自己还“定投”了EOS,如果对这个标的都不了解,那完全成了“投机”了。那就完全是对自己辛苦赚来的钱不负责任,说严重点,就是对自己用生命换来的“钱”不够珍惜,也就是说,不惜命。
从第一次知道“比特币”这三个字,到勉强(目前仍不算精通)理解“比特币”的含义,前前后后共四年。实际上,有行动来了解“比特币”也就才半年左右的时间。那么,剩下的三年半,我竟然不知道还有区块链这个世界,仅仅是因为我觉得:
那和我没什么关系。
回头来看,我庆幸自己能在16年就知道了“比特币”这个词语,这让“比特币”这三个字在大脑皮层第一次建立了沟回;庆幸17年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有谈到比特币,再次建立了关于比特币的沟回;庆幸18年和同学聊天的有谈到比特币和财富自由,第三次建立了关于“比特币”的沟回,第一次建立了“比特币还可以财富自由”的沟回。
尤其庆幸的是,通过理财10践营,践行定投数字资产的教学模式,强行与比特币等数字资产发生了关系。
康波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一辈子重要的机会,只有那么几次,错过了就真的是错过了。
正如李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中说的那样,
仅仅是“以为某些观念与己无关”,就可能让一个人永远生活在另外一个“自洽的世界里”。
仔细想想,这个道理非常简单的:
有些观念,即便你觉得与你有关,它也不一定会起作用;反过来,如果你觉得与你无关,那么它一定不会起作用。
如何尽可能避免类似现象的发生呢,反过来告诉自己“那和我没什么关系”是错觉,是最可怕的自证预言。这还不够,
最好主动和它发生关系。
比如在不知道比特币是什么东东的情况下,用一点闲钱来购买操作一次,那就发生了强关系。即便,一开始不知道如何购买,反复琢磨、反复尝试,自然而然就会了。
如果你平时在聊天的时候,有谈到比特币,恭喜你,相比不知道比特币这个词语的人,已经领先了。
因为你的大脑皮层已经产生了关于比特币的沟回。
接下来,需要的是加深这条沟回,甚至主动和它发生关系。
那么你将领先一大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