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孤独:回归自我》的一丢丢感受,与君共勉。
写在前头
如果你带着找寻自我的诉求,或许让你无处着手;不是工具书
如果你带着激起共鸣的期望,或许会让你难觅低沉;不是治愈系
如果你带着焕发哲学的深思,或许无法唤醒你的遥想。 不是哲学思对大多数人而言,书名有一定的欺骗性,这不是工具书,不是治愈系,不是哲学思,是典型的心理学书籍,且多处出现心理学术语。当然,出现的术语,也并非如文科生眼里的拉格朗日,只不过和口语中的语义有所区别,不必担忧,更忌轻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47425/4f6278775ca0f7db.png)
放下成见
高分评价,不一定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正所谓千人千面。合上书的那一刻,能有所获,既有所得,开卷有益,不必拘泥于高分后的微小收获,也不必苛责于自身的领悟局限。
书的核心结论只有一个,为“孤独”正名。正如网络语言“孤独是一种病”,传统的认知里,虽不至于使“孤独”病态化,却也从来都是负向的,究其原因,孤独的背后是一种被迫接受的无奈的现实状态。正如主动选择接受平淡的人是勘破世事的释怀,被动接受平淡的则是碌碌无为的平庸,当孤独和被迫联系到一起时,大众即归为负向描述,也就显得情有可原。
要回归自我,首先需要认识“孤独”,要学会认知,必先放弃原有对“孤独”的误解。孤独是一种状态的定义,复旦大学陈果老师曾经的一个“孤独与寂寞”的视频疯传于大学网络,她认为孤独是一种高贵的体验,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常人诸多低沉的状态不该称之为“孤独”,那是“寂寞”,这一说法,我的知识量还不足以评论。作者以科学的视角,论证了孤独的正向性,同时强调了孤独的不可或缺。
你的心底是否藏着一个秘密,一个不能在朋友甚至爱人面前呈现的自己?
大思想家、音乐家、政治家,无一例外的成为孤独的获利方,而芸芸众生如你我,则更需要孤独来支撑各自的茫然与彷徨。作者眼里的孤独,是一盏明灯,闪闪发光却让人众里寻她而不得,核心原因在于我们习以为常的负向化“孤独”,网络语言虽然并没有对“孤独”口诛笔伐,却也以一种戏谑的口吻待之,以至于她的金光被砂砾掩盖,也正因如此,得知汝幸的价值如此凸显。
XXX大人物说,如你想改变自己的羞涩、内敛与保守,却无法始于内心,请先从改变服装和发型开始。寻找孤独,首先要勘破自己,或者说打开勘破自己的这扇门,正如心理医生的第一步是自我认知,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方式,对着镜子自言自语是老糊喜欢的方式,行之有效,说出那个不能与人说的自己,道尽那些难以启齿的痕迹;其次尝试思考,依托于具体案例的思考,便能有具体的成果,当然不一定是明确的执行策略,但脱离实际的思考易于走向盲思;再其次,思考的常态化,常人奔波于工作与生活,或许难以为继,请尝试为自己的思考创造易于达到的特定环境,逐渐形成思维定式;最后,尝试抵达“迷失于当下”的彼岸。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47425/f295915afcfa9ccf.jpg)
追本溯源
人类是社会化动物,尤其是物欲横流的当下,频繁的人际互动成为我们商业社会的驱动力,同时高效的交际工具促进了互动的频繁,然而,上千通讯录,难觅衷肠人,在遗传、经历、能力、兴趣、气质方面的巨大差异,提醒着我们,寻求生命意义的路上,唯有孤独相伴,学会孤独中见自己,方能见众生。
如你兴趣淡然,又未到不惑,完全不必读此书,最后附上作者引用的一小段诗。
世界仓促,让我们与更好的自己,
日益疏离,在时光中渐渐萎靡,
厌了世事,倦了欢愉,
唯有孤独,多么温和,多么仁慈。
——华兹华斯《序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