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第六次落榜,不通文理的悬牌批责,使他在全省除了名,他备受打击。父亲中了秀才,家里准备酒席,他把自己紧紧关在屋里,闭门谢客,从此更为发奋读书。
他在家研究自己的文章差在哪里,别人的文章好在哪里。“把自己的文章和他人的同题作文逐股对比,看来看去,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那么,接下来,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在道光十三年(1833)他终于考上了秀才!此后他的科举之路如抟扶摇而上着九万里,在接下来的乡试他又考中了举人。有了对八股文科学的钻研,考试似乎没有那么难了。
那一次的悬牌批责冥冥之中像是哪句神仙给曾国藩点了灵通,至此以后脑门开窍了。
道光十八年,曾国藩虚岁二十八,在会试中夺得三甲!考取了进士!在那个年代,平均每年全国考取的进士仅有一百多名,考中的几率是万分之零点四八。而资质平庸的曾国藩就这样光荣地中了进士的行列!也比那个年代考取进士的人要年轻十岁。在整个湖南省再一次出名!
中了进士之后,曾国藩满怀兴奋地又参加了一次考试,叫作“朝考”。这次考试是为了从进士当中选拔翰林。
“清代最重翰林,“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选”[插图],“卜相(选宰辅、大学士)非翰林不与”[插图],大学士一定要翰林出身。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翰林出身,你就没有机会做到“位极人臣”。此外翰林升官一般较快,“列卿尹、膺疆寄者,不可胜数”。甚至“大臣饰终必翰林乃得谥文”,就是说,你要不是翰林出身,死后谥号中不能有“文”字。因此,进不进翰林院,一个人的仕途可能大不一样。”
“”因为他进士中的是三甲。按当时惯例,一甲进士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直接进翰林院,二三甲则均须参加朝考。朝考中三甲中选的比例很低。结果曾国藩在这次考试中发挥得异常出色,居然取得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亲自阅卷审核时,读了曾国藩的文章,非常喜欢,改为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这样,曾国藩就在仕途上获得了一个绝佳的起点。
消息传来,整个湘乡都为之沸腾了。出了一个翰林,是全县甚至全省的大事。年轻的翰林公,将来最不济也能当个知府道员,混得好,部堂总督大学士,也都在意料之中。湘乡曾氏从此就由社会底层的普通农家上升到了金字塔接近顶端的官宦人家”
网友评论